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收藏瓷器,底足有说服力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7 21: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瓷器的鉴定常常说到的“五看”,看器型、看辨胎釉、看纹饰、看款识、看工艺,对于很多刚刚踏入瓷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就已经让自己头晕眼花了,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足以在收藏界立足脚跟。



有什么比较快速的入门方法呢,对藏家爱好者的建议和找到突破口在哪里?其实简单有效的就从底足开始上手。瓷器的底足是器物的一部分,虽然面小但是涵盖的东西和知识要领却非常的多,能够抓住底足的特点,就能在鉴别瓷器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轻松的避开假货,收藏真品。瓷器底足的特征千姿百态,一般来说古瓷底足留下最具说服力的年代痕迹无非这些特点:“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火石红”、“敲底”、“垫烧痕”、“糊米底”、“沾窑砂”等等。
一、什么是乳突?
瓷器底足的乳突是支钉烧造后形成的,也就是支钉烧造以后在底足就留下了乳突。乳钉始于宋代,元代的乳突比较明显,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较大,洪武中期较小,永乐、宣德时期乳头较为细小,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乳突已经极为少见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又重新出现,一直到崇祯时期消失,具有乳突是大明王朝以及宋、元两代古瓷的特征。




二、什么是旋痕?
旋痕也包含了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最为明显,而明初时期底足外壁有重刀斜削痕,早在宋代时期底足内壁上也有旋转半圈的刀痕迹,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正德年间底足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三、什么是棕眼?
窑炉内始熔温度较低,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滞与体内,待高温烧成时,仍在继续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向上顶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挤压,破坏釉面的平滑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或者说缩釉点。棕眼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比较常见,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底釉处出现了大小各异、疏密不均的棕眼,并且能从棕眼中清晰的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时期仿康熙的作品中,棕眼较浅,在棕眼中看不到胎体。




四、什么是火石红?
明前由于胎土中的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为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较淡,宣德时期仍旧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以见到火石红,比如康熙时期部分瓷器。




五、什么糊米底?
明前和明代时期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成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糊类似的片片痕迹。




六、什么是敲底?
道光时期的钧红,因其釉料肥厚,烧制时流到底足和所垫之物连接在一起,为了将其分开,只好敲开,造成底足像狗啃一般,既便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敲掉的部分胎色变深,手感上很平滑。




七、什么粘窑砂?
特定的烧制工艺,造成盘碗的底足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期不少瓷器的底足内沾有窑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8 02:03 , Processed in 0.1077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