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回复: 0

依地生瓷:瓷与国关系的白描像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1 15: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把一件中国瓷器比作少女,瓷之胎便如此女之婀娜身姿,瓷之釉便如此女之姣好容颜和美丽衣饰,可知胎釉实为瓷器之本。
瓷胎在烧制之前是瓷坯,瓷器这位少女的身姿是否玲珑秀美,就取决于瓷坯的制作。而瓷坯制作的本质就是一种泥塑,只不过这种泥塑自古有多种方法,既有纯手工的技法,也有借助于模具的做法。
瓷器来源于陶器,陶器发源于近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形象地讲,陶器之形最早一定出自于远古先民的“玩泥巴”。我们知道,远古陶器的成型多采用盘条法,也就是把泥先搓成泥条,再把泥条一圈一圈叠压着盘成盆、缸等器形,然后用手整理器壁,再烧成陶器。这就是最早的手工成型法,最早的瓷器也有这种原始技法的遗韵。后来随着辘轳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中国瓷器的圆形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技法成型。这是中国瓷器之胎的手工技法源流。
瓷坯制作技法的另一个发展路径是模具成型。要知道,对于非圆形的瓷器来说,如果完全按照雕塑的方法来制作瓷坯,一则效率极低,二则对工匠的美学要求太高,不大可能实现。因此,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使用陶制模具(陶范)来给瓷坯成型,方法是把泥片敷在模具上挤压成型。这个方法沿用两千年,至今紫砂壶制作里的“挡坯”工艺、瓷器生产中的滚压成型工艺依然是它的延续和发展。
另一种用模具制作瓷坯的方法是注浆成型,其在中国也已有二百余年的使用史。著作于清末民初的《饮流斋说瓷》是研究中国瓷器的近代名著,其中《说胎釉第三》里开篇即有言:“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正描述了清代的注浆工艺。而它所记录的注浆法几乎与现代瓷器生产的注浆工艺并无二致,当然它也是使用模具的。
少女的身姿已经展现,此时便需有容颜和衣饰来让少女光彩照人,此时,瓷器的釉层就出场了。中国瓷器之釉的出现很有些“缘分”之玄妙,它的出世来自于某种有趣的机缘。瓷釉分低温釉和高温釉,低温釉起源于大约两千五、六百年前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高温釉则是中国的原创,萌芽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而这种萌芽多少带有戏剧色彩。
高温釉在1240℃时实现玻化,比低温釉的900℃要高出340℃,因此就比低温釉形成的釉面要光滑、坚硬得多。这种高温釉是一种灰釉,它的出现是因为在烧造陶器的过程中,窑灰偶然落在陶器表面上实现玻化,这就诞生了最原始的釉面。之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制造这种釉面。最早是在陶器表面撒上木灰,但由于撒灰既难以均匀亦容易脱落,人们开始寻求技术改进,最终形成了将矿石碾成灰状加水调成液体釉水的工艺,中国独创之高温釉就此产生。而之所以将高温釉的门槛定在1240℃,是因为矿石灰釉中最为常用的长石,它的完全熔化温度就在1240℃。
高温灰釉既经产生,它就在中国瓷器舞台上独舞上千年,统治了从东汉到南宋的整个单色釉时代,并衍生出青、白、纹片几大釉面体系。直到彩瓷时代登场,低温铅釉才作为釉上彩的原料,开始在中国瓷舞台与高温灰釉平分秋色。
玉器和陶器是中国最古老的两类文物,皆缘起于悠远的史前时代。在《玉里看中国》一书里,我们曾就这两大类器物做出过如下定义:“玉器在史前文化里是代表着精神层面的文明源流的,这作为一个重要基因一直贯穿着玉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而原始陶器必然代表着物质层面的文明源流,且看,由它发展出来的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基本都停留在实用器上,在实用器的性质上才又由时间给它们叠加了文化内涵”。
那么代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不同源流的根本区别,还决定了这两类物品的两大不同:
(一)从生产方式来说,玉的生产方式更接近于小手工业的“作坊式”生产,而瓷的生产方式则更接近于“工业”性的“工厂式”生产。也就是说,瓷的生产方式更需要实现大规模资源整合,也即对自然资源聚合度的要求更高,就意味着瓷的生产必然跟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产生极大的关联。
(二)因为玉代表精神层面源流也就是意识形态,它的生产必然更多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而瓷代表物质层面源流也就是社会普遍实用性,它的生产必然更多与民间和地方政府发生关系,也就同样意味着地理关联性。
这两个认识都同时把瓷与地理条件联系在一起,那么说瓷则必谈地之利。
人类的物质生活从来都是随着资源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的,这种转变既会因资源存量的变化而发生,也会因人类使用资源能力的变化而发生。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转变,它首先是因古人使用资源能力的变化而来。瓷器的诞生离不开对三种物质资源的利用:土、木、水。对这三种资源的利用能力,决定了中国瓷器得以出现。那么必然的,这三种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状态,就决定了瓷器生产的地理分布状态,这也就从根本上给瓷器与地缘的逻辑关系打下了基础。
瓷器是土做的,当1200℃以上高温使陶器变成瓷器后,制作瓷坯的主要原料,就逐渐从陶器原料的红土、黑土、沉积土或普通粘土变成了瓷土。瓷土也是一种粘土矿,优质的瓷土主要来源于高岭石矿。现代地质学勘测早就告诉我们,中国的风化残积型高岭石矿主要集中在南方,这就决定了早期的瓷器生产必然起源和发展于南方。因为这类高岭石风化程度高易于粉碎、又距表层较近易于开采,在两千年前属于较为容易被使用的矿石资源。同时,它的风化母矿物主要为长石,而长石是灰质瓷釉的主要原料,这更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必然成为瓷器祖地。同时,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瓷土矿石中普遍铁含量较高,这无疑也决定了中国瓷器之祖的青瓷,必然是在江、浙起步。
北宋以前,中国烧制瓷器的燃料率用木头。这就决定了,在北宋以前,大规模的瓷器生产必须依托植被茂盛,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域。因此在北宋以前,中国瓷器的生产重心在南方,一些最著名的窑口基本都在南方,其木材资源存储量远大于北方是一个重要原因。北宋开始,烧制瓷器的燃料进入柴、煤共用时代,北方盛产煤矿而南方煤矿资源稀少,再加上其他的地缘政治因素,北方窑系崛起,中国瓷业才真正进入南、北分庭抗礼的局面。
水在瓷器生产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制作釉水这么简单,还要起极大的能源作用。首先,瓷土来自于瓷石,是要把从山上采下的瓷石粉碎,碾细成末再加以澄洗、炼制的。而碎石、碾末的工具自古就是由水力来提供动能,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水碓”的大型舂具。《景德镇陶录·图说》记“取土”:“陶用泥土,皆须采石制练。土人设厂采取,借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而对浙江汉末古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认为很有可能当时已经使用“水碓”了。另外,在古代,瓷器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运。因为瓷器沉重,古代的运输条件下使用陆运效率极低,而水运装载量大,效率比之陆运高得太多。因此,凡瓷窑基本都是依水傍山而建,一为资源取用方便,二为成品输出便捷。因此,古瓷窑边皆有著名水路:上虞有曹娥江入钱塘、宜兴有荆溪通太湖、龙泉有宝溪入闽江、景德镇有昌江通鄱阳。
以此,乃说中国瓷器紧依古中国地理而生、而兴、而变。当古中国之政治史亦随地理展开而为地缘政治史,中国瓷器就如“局中人”一般随之变迁,此一部瓷背后的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史便得以成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8 02:04 , Processed in 0.1181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