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回复: 0

中国古代为什么无法实现君主立宪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8 14: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为什么发明了内阁,但却实现不了君主立宪制?
这个问题,其实要从两方面看。
其一,明朝的内阁和现代的内阁有着天壤之别。现代内阁制的内阁,都是由部长组成的,每个部门是由理论上擅长管理这个部门的人来管理,而明朝的内阁,是按照资历来排的,且不主管任何部门。
不过这个其实并不重要,如果明朝的内阁能够对国民负责,那么,或许可以诞生一个中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版本。
但是坏就坏在这其二,也就是明朝的内阁不是主权在民的内阁,也不是议会至上的内阁,而是主权在君、皇帝至上的内阁。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明朝的内阁无法对国民负责呢?是因为没有选举吗?其实在当时,不要说中国,全世界都没有诞生现代选举。所以这个说法不具备说服力。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内阁无法对国民负责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原因一:古代中国的工商业者高度依附皇权

在中国古代,其实和欧洲一样,是存在行会制度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集权制度,工商业者是地位最低的阶层。他们从商,自然而然需要得到朝廷的首肯,也因此,中国古代的行会具有浓厚的官僚背景。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的严格分别,因此,商人想要出人头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蜕变成士大夫和官僚,然而,在大多数朝代,商人都不能随意更换自己的身份。
社会慢慢发展,但工商业者自始至终都被朝廷控制者,连同他们的资产都受到限制。他们结成商会,也从不想着改变制度,而是做旧制度的维护者和依附者。
原因二: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无法形成制衡

有人说不对,宋朝的分权制衡很多。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点:无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按照决策程序分权,还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依照“事任”分权,都是极度混乱和糟糕的分权。或者说,这两个制度都只是在行政权当中再分权力出来制衡,而没有涉及立法和司法。这也就和君主立宪制无缘了。
即使在行政权内部,宋代的分权制衡都是相当糟糕的,特别是地方上的分权,极为冗杂。如果说君主立宪的分权制衡,是为了防止国家机器当中的部门坐大,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平民的参政权,那么宋代的分权则完全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有人也许会问,中国古代为何非要制衡才能实现君主立宪呢?因为世界上不论君主立宪制还是资产阶级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诞生的方式就是有了制衡。
比如英国光荣革命前就发生过清教徒革命和大宪章运动,从而为新贵进入议会做了准备,新贵和旧贵形成有效制衡,才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相似的制衡还有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级和三级会议,美国独立战争后形成的两党。
明朝和宋朝不一样,宋朝是有制衡但有问题,明朝则没有制衡,有人说明朝掌权的宦官能和锦衣卫、内阁形成制衡,然而,这三者一个也不能和皇帝抗衡,都只是皇权的附庸。
加上中国古代自始至终没有任何阶层能以原阶层的身份上升到朝廷中(中国古代的上升渠道即是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的参与者多半是士大夫,也有少数地主、市民和其他脱离了原本阶层的平民,而他们必须成为士大夫方能从政,而士大夫又是严重脱离群众的),因此,不论是明朝还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实现阶层间的制衡,无法撼动封建皇权制度,没有官员能够代表平民中的特定阶层,也就无法实现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如果我们用二分法来看,支持专制的阶级(士)绝不会想着去对人民负责,他们或效忠君主,或只为自己利益考虑。而支持可能民主的阶级也就是民(农工商的合称),又无法以自身身份进入朝廷,他们进了朝廷之后,又会完全变成效忠君主或一心为己的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3:44 , Processed in 0.0963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