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回复: 0

大明成化年间的瓷器--明朝瓷器的巅峰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1-30 1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陶器,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而瓷之名称,则始于汉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世,瓷业大盛,定、汝、官、哥、均,垂名千古。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清代,则古雅浑朴,不如前人,然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乾所制,更有出类拔萃之慨。
       欧人自18世纪仿造瓷器以来,精益求精,一日千里,而我国墨守旧法,陈陈相因,且又为匪乱、苛税所苦,致使营业不振,喧宾夺主,各处销场,尽为洋瓷所占,瞻念往昔,何胜感慨!
       这是吴仁敬
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陶瓷史》自序写的,“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用十四个字把明代陶瓷艺术概括介绍。明代继承了宋代陶瓷艺术的精髓,宣德、成化时期的作品,和其他时期的陶瓷艺术作品相比特别突出,特别出众。
        中国古代陶瓷器兼具物质、精神双重属性。上古时代,    陶器即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而成为礼仪用品。至唐代,“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瓷器进入文人士大夫视野,成为赏鉴的对象。因饮茶、赏玩、供奉、祭祀等方面的需求,部分瓷器摆脱了物质功用蜕变为精神产品,其审美价值日益凸显。宋以降,复古思潮兴起,崇古、鉴古、玩古是推动陶瓷鉴藏及交易的重要因素,在帝王、权贵的共同推动下,元、明两代由文人主导的瓷器鉴藏和交易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文章来源:《市场鉴藏》2019年第1期,作者:吴明娣、常乃青 /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转载自雅昌艺术网   
转载自雅昌艺术网



        明代洪武至永乐初年,帝王忙于稳定政局、治乱、夺权等要务,无闲性逸致去关注艺术品鉴藏,但朝廷沿袭宋元旧制,以瓷器作为宗庙祭器。永乐朝天下承平后,帝王始有余暇致力于文化建设,涉及绘事、营造、鉴藏等艺事。原本主要集中在江南民间的古窑器鉴藏也进入宫廷,帝王权臣也乐此不疲。在网罗名窑珍玩的同时,皇帝也令景德镇御器厂仿烧,如宣德皇帝酷爱蟋蟀游戏,对蟋蟀瓷十分讲究,御器厂曾为其专门定制相关物品,传世品种中有青花龙纹罐,罐底戳记篆书“仿宋贾氏”,这有力地证明宣德皇帝对宋器的珍赏  。永乐、宣德时期制瓷技术显著提升,艺术上推陈出新,   御用特品几臻完美。帝王亲自主导并参与宫廷的各项艺术创作、鉴藏及相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元以士大夫为代表的上层社会重素轻华,以素淡为雅的传统,既珍重青瓷、白瓷、影青瓷的釉色、纹理之美,又喜好色彩浓重、鲜艳的彩釉和彩绘瓷,使瓷器面貌与鉴藏趣味均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为后人追随,迁延至今。永乐宣德时期是两宋之后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高峰,御器厂仿古与创新的产品也成为其后历朝效仿的对象,新的范式得到确立。





明成化 斗彩月季花高足杯《大明成化年制》款,7.7cm(图源:香港苏富比官网)成交价:13,300,000港币

        明 宣德青花云龙纹扁瓶 高 45.8cm,口径  8.1cm,故宫博物院藏随着陶瓷鉴藏活动的兴盛,瓷器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不仅当朝瓷器取法宋代名瓷,宣德时期奉敕铸造的铜炉等祭器器型,也仿宫廷所藏宋代名窑瓷器样式,后世称之为宣德炉,     又不断对其加以模仿,成为仅次于三代青铜器的铜器名品备受藏家追捧。宋瓷所构建的审美范式深深影响了明代帝王与文人士大夫,他们对于宋瓷情有独钟,明永乐以降的景德镇官窑、多仿汝、官、哥、钧、龙泉等宋代名窑瓷器以供赏鉴。明中期,古窑器鉴藏、交易在明代早期奠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宣德至天顺年间的王佐
  对曹昭《格古要论》加以增补,对各类窑器的记述更为具体。王佐祖籍江西吉水,   对位于吉安的吉州窑较为熟知,因而对其敷陈较细,在曹昭的基础上增补了器型、釉色、大小、价格等内容  ,“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直数两”,是已知最早的明代有关陈设瓷器价格的较为具体的记载。“数两”银是明代知名书画家单幅作品的售价,远不及与吉州窑同时期的宋元书画价格,   但相对于普通日用瓷而言其价已不菲,否则不会特意记录,   对其他器物,只以“不甚值钱”一语带过,王佐对吉州窑器的记叙较详,也反映出明中期江西文人对古窑器市场状况的熟稔。明中期以后,文人对古窑器的关注程度已远超元末明初,陶瓷鉴藏活动由苏州、松江、杭州等江南腹地向江淮流域、徽州、江西、北京等地扩散,波及全国。鉴藏与生产的互动,宋元已出现,至明中期进一步增强。因鉴古、玩古更加风行,从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宫廷画师杜堇所绘的《玩古图》即可见一斑,图中长方形案上摆满了不同材质的器物,   样式不一,其中有六件瓷器,两件倒扣白瓷碗,两件三足炉, 一为米黄釉开片哥窑器,一为白瓷   ;还有青瓷笔洗和青瓷玉壶春瓶式执壶,瓷器约占所绘器物的四分之一,形象地再现了明中期士大夫品鉴古玩的真实情景,也反映瓷器在鉴藏品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品种、器型    ,类似的玩古图在明中晚期及清代均十分常见。明成化、弘治
、正德朝官窑瓷器均取法永乐、宣德官窑瓷器,亦仿宋瓷,至今故宫博物院仍留存为数不少的明中期御器厂仿宋瓷器,其中成化仿哥窑青瓷最佳。



       明中期帝王已无法如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帝
,对天下进行强有力的统治,明初为限制人口流动而制定的“重农抑商”   政策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在江南、北京等地,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文人与商人成为艺术品鉴藏的主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对鉴藏风尚产生直接影响。瓷器的鉴藏由“以素色为雅,以华饰为俗”,至明中期,逐步转变为“素华并重”,部分文人士大夫仍以素为雅,而商人及其他社会阶层则倾向以华为贵,促进了彩绘瓷的发展,     成化斗彩技精艺绝、华而不俗,因而受到普遍的推崇。其他成化官窑瓷器大多精雅可玩,瓷绘追求画意,被鉴藏者奉为珍宝。致使以后景德镇仿品不仅学永乐、宣德,亦仿成化。自此,鉴藏者赏玩瓷器厚古薄今的状况有所改观。



明宣德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制》款,23 公分(图源:香港苏富比官网)成交价:229,037,500 港币(创明初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纵观明朝成化年间的瓷器,在烧制工艺、釉料、画工等方面都是明朝瓷器中拔尖的,因此“明朝看成化”名副其实,尤以青花瓷和斗彩瓷而著称于世。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气,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世。成化瓷器能有如此成就,跟当朝皇帝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成化皇帝爱好书法、擅长丹青,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致使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烧造方面亦不免受到文人气息的熏陶,清新脱俗,取得非凡成就。



斗彩花蝶纹罐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9.4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成化年间,元青花所用的进口钴料苏泥勃青已经所剩无几,景德镇御窑只能退而求其次。成化青花瓷,用平等青取代苏泥勃青料,以淡雅著称。发色柔和,蓝中闪灰,呈色稳定平静,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颇有水墨画风格。虽然与前朝瓷器相比,成化青花显得浅淡发灰,但这样的发色与胎釉的结合却恰到好处。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肥腴,润如凝脂,其上青花色淡,却恰似云遮雾障,若隐若现之感。后世青花亦有淡而发灰之呈色,却因为施釉不够肥润,作品显出一派灰败粗糙之象,艺术效果相去甚远。和宣德时期青花瓷的雄壮威武风格完全不同,此时的成化青花瓷器青料淡雅、图案渲染柔和,线条娟秀,细若游丝。产品多是绘花卉、草虫、婴戏等精美小件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俗称的成化宫碗。雪白细腻的瓷胎,经过反复的凝炼,显得特别轻盈纯洁。釉水温润透亮,微微闪现蜡质光泽,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切触感,如羊脂美玉般令人爱不释手。碗型饱满端庄,尺寸称手,无可挑剔。加之淡雅的平等青料,整体显露出清丽娟秀、浪漫天真的面貌。这种瓷碗上的绘画多以花卉为主,有12种之多,包括了百合花、栀子花、缠枝莲等图案。一支成化宫碗居然拍出了9000万港元的高价。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饮酒用具

        斗彩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始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1300摄氏度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800摄氏度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成化斗彩瓷器是在宣德朝斗彩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精进而成,无论是在胎质、色釉,还是在装饰、工艺技法上都要好于宣德斗彩。这种瓷器属于宫廷御用产品,专供皇族观赏把玩的,制作量极少,工艺极为精湛。明朝万历朝这种瓷器就已经身价倍增,被帝王和上层贵族视为掌上明珠。这种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如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着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成化斗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大件物品,都是小物件,比如鸡缸杯、高足杯等,个个小巧玲珑、端庄圆润、清雅隽秀。最卓越的代表是鸡缸杯,居然拍出了2.8亿港元的天价。



         成化瓷器在世界陶瓷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只有中国能生产瓷器,且瓷器的生产秘诀是国家机密,概不外传,西方人是不允许在景德镇过夜的。瓷器在西方贵族眼中的地位比黄金还高。16世纪的中国瓷器出口量接近2000万件。150年后的路易十四还在拿着中国瓷器讨好自己的宠妃。成化瓷器直接让原先只有两种色调的物件,变得色彩斑斓,相当于直接把黑白胶片变成了彩色照片,使世人们的审美变得更加高大上起来。成化瓷器无大件,极大地改变了世人们对瓷器的认知,原先的瓷器都是大件,以实用为主,成化后的瓷器更注重小巧玲珑,成为了欣赏把玩的小物件,填满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不得不说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瓷器技术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8 04:14 , Processed in 0.1851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