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隋唐陶瓷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9 17: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述:

隋代虽短,在陶瓷史上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制瓷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唐代陶瓷业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唐代由于政权统一,经济发达,社会开放,瓷器制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壹、隋代陶瓷

一、隋代瓷器的特征

隋代南北瓷业开始大发展,烧制的器物明显增多。隋代以前,烧瓷的窑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入隋后,瓷业在南北发展起来。2022年山西太原晋阳古城发现隋代窑址。
1、胎釉
隋代瓷器青瓷、白瓷均有,但仍以青瓷为主。隋代白瓷较北齐进步,为唐代“南青北白”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发现的隋代窑口以烧制青瓷为主。
① 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
② 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和黄褐者也为数不少。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在高温中流动大,因而烧成后常呈流珠状。
③ 一般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④ 隋代青瓷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但釉色不稳定,说明它的窑炉结构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还不成熟。
2、器形
隋代日用器皿中的壶、罐、瓶、碗等器型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且墓葬出土的隋代瓷器极具地方特色。
江西:以清江隋墓为代表,器物继承了南朝造型,如双盅盘、五盅盘、多格盘和唾壶等。
江苏:出土有四系、六系盘口壶,鸡头龙柄壶大小平底碗等。
湖北武昌:多为生活用具,有六系盘、四系带盖罐、鸡头壶、大足盘、大小盘碗。
四川成都:碗均浅,小平足,高足盘也较浅。
广东:最有特色的是广口罐。
壶:① 带流一鸡首壶:比南朝更加瘦长,鸡头趋于写实;其演变趋势为鸡头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系由条状到桥形。② 不带流一盘口壶:多于南方流行,有颈,耳多作条状贴附在肩上。盘口逐渐高起、系由桥形演变到条状。
罐:① 北方一“四系罐”:以四系为多,是北方典型的青瓷系统。② 南方一“六系罐、八系罐”:在南方十分流行,罐身瘦长。
高足盘:在南北墓葬中均有出土,浅盘、口沿外撇,是典型的隋代瓷器。
瓶:多在器肩部加系,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有所见。
3、装饰
戳印,也称为“模印”即用瓷质的印模在胎上压印出内凹的暗花,然后施釉入窑烧制。
(1)印花:① 朵花纹:装饰器物的颈部和腹部。② 草叶纹:装饰颈部和腹部。③ 几何纹:常用作碗、高足盘的装饰。
(2)划花:用尖利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后入窑烧制。① 莲瓣纹:肩部和腹部;莲瓣、仰覆莲:常用来装饰碗和高足盘。② 卷叶纹:荷叶变形,常与莲花一起。③ 波浪纹:不规则、但流利;装饰碗的口沿和盘心。
(3)贴花:用泥浆贴附,后施釉入窑烧制。贴花在隋瓷中少见,与印花穿插排列,多用来装饰器物的颈部和肩部。
4、装烧方式
隋瓷多为用支具支托叠烧,已出现筒形匣钵,但仍主要用支具叠烧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炱窑渣。
二、隋代瓷器的成就

(一) 白瓷
成熟的白瓷烧制在隋代。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且隋代白瓷胎釉质量较北齐进步。
白瓷是一种胎和釉都呈纯净洁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含量而烧成的。中国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北齐(550年-577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
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河南安阳发掘的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隋大业四年(608年) 李静训墓中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如果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点,到隋李静训墓为止,历时33年,白瓷的烧制技术趋于成熟。
(二) 青瓷
隋代青瓷生产仍为主流,目前发现的隋代窑址大多都烧制青瓷。
窑址当中出土的青瓷多青中带黄、青中带绿;综合各窑青瓷,河北、河南窑口胎质厚重,为灰白色,透明玻璃质釉;施釉方法为荡釉与蘸釉两种,器内外施釉,外不及底。
隋代是邢窑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受南方青瓷影响,邢窑大约从北朝后期开始尝试烧造石灰釉青瓷,其后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尝试改进釉料配方,制造出了白中泛青的颜色,与白瓷非常接近,这种“早期白瓷”应当是在改良青瓷配方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如峰峰临水窑及内丘西关出土的部分北朝青釉深腹碗等。
隋代窑工已经熟练掌握了白瓷烧造的工艺,特别是白色“化妆土”的普遍应用。
三、隋代瓷窑

❀ 河南安阳窑:目前北方生产早期瓷器重要窑址;化妆土白瓷诞生地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河安阳桥的南岸。
考古发现,安阳窑率先使用了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 (化妆土) 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器型:碗、高足盘(隋代典型)、四系罐
胎釉:胎壁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釉为青色玻璃质,光泽感强,青中带绿;器里外施釉,外施釉不及底。
烧制方式:叠烧,器物内有支烧痕迹,未发现使用匣钵而支钉材质与相州窑瓷器使用原料相同。
❀ 河北磁县贾壁村窑
位于河北峰峰矿区西部的贾壁村内。以青瓷为主。
器型:碗、高足盘、钵、壶、砚、孟等,以碗、盘、钵为最多;
胎釉: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里外施釉,外施釉不及底;
烧制方式:叠烧,内有三个支钉痕迹;轮制成型为主,未发现使用匣钵,
❀ 湖南湘阴窑:器物品种较多;釉层薄;重装饰
湖南湘阴县,烧制有碗、盘、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瓶等器物,大量生产印花四系罐、高足盘和饼状小平底足碗等。
一般胎体较厚,胎色有灰白和青灰等多种,釉色以青釉为主,还有黄釉、褐釉、酱色釉等部分釉色因窑变而呈蓝色或紫色。一般青釉莹洁有闪光,透明或半透明,釉面多开细小纹片,施半釉,釉层较薄,有流釉现象,但不甚显著。酱色釉以酱绿色为主,不太透明,胎釉结合不佳、开片,且易剥落。
注重装饰,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其法用印式划模印出各种团花、卷叶、几何纹等,再间以划线条纹组成各种图案。窑具有筒形匣钵、器托、各种支具等,支具有环形和齿状式之别。
❀ 安徽准南窑:四系瓶最为独特。
青瓷窑,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该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历时200余年。上窑镇旧属寿州,应为唐代“寿州窑”的所在地。
器型:四系瓶(特色)、高足盘、小口罐等。
胎釉:胎质坚硬、细腻,断面较粗,有大小不同的气孔和铁质斑点;胎泥未经过淘洗,留有细小的沙砾,胎厚;釉有玻璃光泽、厚薄不均,青中带绿或青中带黄,釉面有小开片。
❀ 四川邛崃窑: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在四川邛崃县而称名。窑址在邛崃县的固驿镇和十方堂两地,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因其紫红色的胎土而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隋代最大的成就是先后创造发明了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
器型:盛行小饼足器;壶、罐之耳系隋代始有复式系。
胎釉:胎体致密,胎色灰白、黄白等;釉色有青绿、乳白色,器具上皆施白色化妆土;釉常有流淌的垂釉痕,施釉不及底,精者全釉。
烧制方法:龙窑烧造,使用木柴为原料;窑具以大小圈状锯齿支托与平底锯齿支托为主,唐代已全面使用匣钵。
❀ 江西丰南窑:浓厚的地方色彩。
丰城窑位于江西丰城市曲江乡的罗湖村,丰城窑瓷器釉色有青绿、黄褐或酱紫等色。由于胎质比较粗糙,因而在胎坯上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烧成后瓷釉一般明亮,青中泛白,玻璃状透明。多数器物釉层开细小纹片,有垂釉现象。
丰城窑瓷器的装饰,有褐色斑点排列成连珠状装饰以及刻划花、印花和捏塑等多种手法。常见的纹样有莲瓣纹、梅花、水波、纹、弦纹等,还有柏树、蔷薇、宝相花等,莲瓣有单瓣、重瓣之分,有时与莲实纹同时装饰一件器物,有时各种花纹穿插组成各种图案。
❀ 山西晋阳古城窑址:新发现,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
2022年4月,晋阳古城遗址中发现1处瓷窑遗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
瓷窑遗址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内西北区城域晋源苗圃内,叠压于晋阳古城唐代文化层下清理3处瓷窑炉遗迹、9处灰坑和近万件瓷片。
出土遗物中,有大量窑具、瓷片、炉渣和同时期遗物。2号窑址保存较好,为马蹄形馒头窑,大量炭灰说明仍用木柴作为燃料。
在窑址发掘区内,共出土窑具一千六百余件,窑具主要为支具和垫具,出土瓷片主要为青瓷和白瓷;
白瓷主要器型为罐、碗、杯、钵和器盖等;釉色多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釉面失光者和保存较好者均有,还出土极少量细白瓷,积釉处为水绿色;
青瓷主要器型有罐、瓮、碗、盆、钵、灯台等,釉色有青绿釉、青黄釉、青褐釉和花釉。
胎:青瓷和白瓷的胎色多为青灰色、灰白色和黄白色,大部分器物露胎处呈红褐色,大器型其次器物火候较高,小器型化妆白瓷多数烧造温度略低。
贰、唐代陶瓷

一、唐代瓷器的特征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 瓷器烧造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1、釉胎
在青瓷和白瓷之外,中唐时期出现异彩纷呈的长沙窑釉下彩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方其他窑场也同时烧造一些其他知名产品,如陕西黄堡窑的黑釉瓷,河南鲁山、禹州、 郊县等地的花釉瓷,陕豫地区的绞胎瓷器等。
2、器形
唐代如饮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①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
❀ 初唐: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钵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
❀ 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散口外撇、玉璧形底足的碗。
❀ 晚唐以后:玉璧底足碗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
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密所产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有许多赞美茶瓯的诗句,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与茶相配套使用的是碗托,亦称“茶托”与“茶船”。
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发展起来并部分的代替了金、银用具。
② 四系罐在唐初还保持了基本形制,中、晚唐后就不再出现。一种广口外卷、无颈无系耳、腹部丰满的罐却大量兴起。
③ 盘口壶变成了喇叭口、长颈的瓷罂。
④ 碗由深腹变为浅型,碗底以玉璧底和矮圈足两种较多。
⑤ 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
⑥ 执壶的腹部做成瓜棱形。
⑦ 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式形。
⑧ 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刻划有简单的花纹等。
二、唐代瓷器的成就

(一) 千峰翠色一青瓷及窑址(越窑及其所代表的南方青瓷)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1、越窑
越州窑一般称为越窑。“越窑“的名称始见于唐代,但其烧瓷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末期。早期的窑址主要集中在上虞县沿曹娥江两岸的山坡上:自汉以来,窑火不断,是老牌的制瓷中心,具有悠久而发达的青瓷传统。
“越窑”是指浙江省东北部宁(波)绍(兴)平原一带唐宋及其以前诸多青瓷窑场的总和,可初步分为上林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四大生产区域。
(1) 造型特点:优美大方,浑圆饱满;精巧中富有气魄,单纯中含有变化。
(2) 胎釉特点:胎质纯净、致密,胎色呈灰或浅灰;釉色青绿,釉质温润如玉,但透明度较差。
❀ 初唐
这一时期的越窑瓷器保持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尚处于低谷期,制作粗糙,器类少,胎体厚重。
器型: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灯是新器型,流行折腹碗,瓷砚由于石砚的流行而减少;以大小不同规格的侈口外翻、弧腹、假圈足碗和宽矮圈足碗为大宗。
胎釉:胎质灰白而松,含细沙,有小气孔和分层现象;釉色青黄,釉层容易脱落,满釉器少多数器底露胎。
装烧:大多仍采用泥点间隔的明火叠烧;窑址中发现有匣钵。
❀ 盛唐
盛唐时期的越窑,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处于上升时期;
器型:产品以碗、盘类为主,平底与饼形底器物基本不见,出现宽圈足与玉璧底器物。
胎釉: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许多器物外腹施釉不见底,但施半釉现象已消失,釉层匀净,釉色有青绿、青黄和青灰。
装饰:与唐代早期相似,多为素面,少量使用印花、划花和堆塑贴花;
装烧:大多仍采用泥点间隔的明火叠烧;窑址中发现有匣钵。
❀ 中唐
器型:有碗、盘,执壶、盘、小壶、瓷器、水盂、瓯等,流行折腹碗,瓷砚由于石砚的流行而减少,以宽矮圈足碗和翻口、深腹、圈足碗为大宗,新出现了敛口玉壁底碗和卷沿直腹罐。
胎釉: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釉层容易脱落;多满釉。
装烧:大量使用匣钵,大量出现夹砂耐火士匣钵和夹沙瓷质匣钵。
装饰:以素面为主,刻划花次之;常见花纹有荷花荷叶纹、鱼纹等,还有在碗的外壁划四条棱线。
❀ 晚唐
晚唐越瓷进入鼎盛期,加工精致,瓷土经过了很好的粉碎淘洗。
器型:有碗、盘,执壶、盘、小壶、瓷器、水盂等。
胎釉:由于匣钵的使用,胎质细腻,不见分层,气孔减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釉面纯净,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
装烧:仍采用夹沙耐火土匣钵和瓷匣钵,新出现了匣钵盖。
【秘色瓷】
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古代佛塔的修复施工。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在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从地宫中出土了14件精美的瓷器。据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宗“恩赐.......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经专家核实考证,它们居然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胎:上林湖秘色瓷与同时代越窑青釉瓷在胎釉化学原料上基本相同,但秘色瓷更均匀细致,气孔与分层减少;
釉:釉色也比普通越瓷更加清亮纯正。
据化学分析:秘色瓷胎釉的还原率为54.5%,普通越瓷的还原率4.5%。
a.瓷质匣钵:匣钵减少窑灰等不稳定因素对瓷器的影响,且使得冷却时还原气氛的保持;且瓷质匣钵的胎釉与秘色瓷一致,但胎更加粗糙
b.匣钵封釉:保持还原气氛,防止釉色闪黄:钵一次性使用-昂贵。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盛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及瓶1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物账碑》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具体说明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
2、瓯窑
唐宋时期的瓯窑窑场在今浙南的温州、永嘉和瑞安等地,距离通商口岸温州很近。但其不见于唐宋时期文献记载。
胎釉:唐早中期胎色为黄或淡黄色,钵 胎釉结合较差:晚唐前后出现了纯粹匀净的青色或青黄色,胎釉结合紧密。
器型:晚唐时期的器物如碗、盘、壶、盏等突破了以往稳重呆板的格局,变得活泼秀丽。
❀ 瓯窑-坦头窑址
2018坦头窑址位于温州市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是瓯窑重要分布区。
揭露了目前为止最为丰富而完整的瓯窑作坊遗迹,由窑炉、贮泥池、辘坑、釉料缸、窑炉房子、石砌地面等构成。
窑址:传统龙窑,长近40.4米,保留了窑前操作面、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柱洞与护窑墙等。其他作坊集中在窑炉西南角:圆形贮泥池、釉料、辘坑、柱洞等。
首次发现:与祭祀有关的遗迹,坑内放置瓯窑器物,具有某种仪式功能;用釉封口的匣钵,唐代官作”字样瓷碗。
3、婺州窑
婺州窑同瓯窑,位于浙江省境内,其瓷器为一般民间用瓷,在五代到北宋时生产规模有了巨大的发展。其制瓷作坊多,发展快,仅在东阳、金华、武义等都发现几十处到一二百处瓷窑窑址。
胎釉:自六朝以来,婺州窑瓷器的釉中和釉层开裂处呈现星星点点的奶白色:唐中期以后,露胎处呈紫红、土黄色等,外腹施釉不及底,以青釉为主,亦有少量酱褐色釉;晚唐产品为玉警底碗、宽矮圈足碗、花口窄圈足碗等,胎质较前期略细,胎色较浅,多为浅灰色。
4、其他青瓷窑口
❀ 湖南
① 岳州窑: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湘阴属越州。
器型:盘碗为主;
胎釉:胎薄,灰白;釉色以青绿为多,釉层薄,玻璃质感强,细碎冰裂纹。
烧制方法:用匣钵烧造;五代时期用支钉支烧。
② 长沙窑:不见文献记载,始于唐代而终于五代。
❀ 东南地区
① 洪州窑:《茶经》中排列第六,位于江西丰城,也包括沿赣江而下的新淦地区。
胎釉:丰城窑址中器物釉为黄褐色或酱色
器型:碗、杯、盅、盏、罐及钵的标本等
②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填补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空白。
2013年3月-11月进行发掘,位于景德镇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中晚唐时期的龙窑。部分产品有外销性质。
窑址:
12条龙窑遗迹,其中一条 长达78.8米,有窑前工作面、火膛、窑床、窑墙和窑尾等几部分组成。
该龙窑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券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青瓷。
其在早期烧造时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手法。
胎釉:器物多施半釉,下腹露胎,胎色灰白、灰褐等;釉色青绿、青黄
器型:双系罐、小瓶、执壶、盘口壶、罐、碗、腰鼓等
③ 福建南安和将乐:唐代窑址
④ 广东潮安窑:质量相较广东其他窑场佳,品种以盘、碗为多。
❀ 西南地区
① 成都青羊宫窑:位于成都通惠门外的青羊宫
器型:碗、杯、盘、罐、砚及圆形管筒等
② 邛崃窑:窑址以什坊堂最为集中。唐代是其极盛的时期
器型:具有四川特色。提梁罐、省油灯、雕塑等
装饰: 点彩装饰很多。点彩装饰在成都附近的灌县窑址也有,但灌县为淡黄釉,釉面无光泽,也是四川特色
(二) 类银似雪一白瓷及窑址(邢窑、定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
从白瓷本身的发展情况看,出现了两种趋势
a、精细白瓷
一些窑场在技术成热并找到了精良的原料后,开始生产精细的、不施化妆土的白瓷
b、粗白瓷
较多的普通白瓷以施用化妆土来增加白度,提高质量。大多数窑场均把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比较简便的,并能够制出白瓷的方法。
1、邢窑
邢窑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的北方白瓷窑,以唐代最为出名。窑址位于河北省内丘和临城,窑场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平原地带,计20余处。
其创烧于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唐代中期臻至鼎盛,五代之后仍在继续生产,它代表了隋唐五代时期白瓷烧造的最高标准。其在唐中期至晚唐五代外销,地点集中在亚洲及北非地区。
邢窑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
❀ 器型
北朝初创:碗、杯等青瓷、白瓷和黑瓷;
隋代:开始烧制彩瓷和装饰瓷;
唐代:器物形制多元;
五代:由于定窑崛起,邢窑数量减少,烧民用瓷和少量装饰与实用结合的印花瓷器
❀ 窑业
北朝至隋:馒头窑,双烟囱、大燃烧室;
中晚唐:窑体边长,窑床增大,呈长方形,平坦,燃烧室大
五代:窑床变坡面,面积增大,前高后低,北宋初期以前均以木柴为燃料;
宋金:容量大大增加,金元之际以煤为燃料
❀ 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只占少数
隋、唐初时期:细白瓷比重加大,兼有精细透光白瓷;器形有瓶、 罐、碗、钵、盘、高足杯、杯、砚等 ;匣钵装烧法,间隔具为三角形三足支钉。
盛唐时期:鼎盛时期白瓷成为最重要产品;器类有日常生活用器和雕塑玩具两大类,新出现执壶、粉盒、三足炉、带穿壶 等:胎釉均制作精细:部分碗盒底部刻写 “盈”字款;钵复杂化,有桶形、钵形、盒形、孟形等,间隔具仍为三角形三足支钉。
晚唐时期:基本全部烧造白瓷;器形以执壶、罐、碗、盘、杯、盏托为主:胎体轻薄,受金银器影响;有“翰林”和“盈”字款;出现漏斗形匣钵,垫具丰富,有三角形、三叉形和圆形三足支钉。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出土有带“盈”字款的碗底残片,与内丘城关邢窑遗址出土者相同应为邢窑的产品。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有邢窑白瓷,这真可说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了。
❀ 邢窑装烧与窑具
① 化学成分
胎: 唐细白瓷Al2O3在33%左右,前后时期相比,唐代是最高的;
釉:唐代细白瓷釉Ca0含量在5%-10%,较前代降低:Mg0含量提高,为2%-3%,故可称唐代釉为“含氧化镁石灰釉”,这是唐代邢窑的一个创新。
② 窑炉与装烧
窑炉:基本为馒头窑,唐代邢窑窑炉吸取了两汉以来设置两个烟囱的做法,使窑内温度保持均匀;五代窑床由平变坡;
装烧方式:a、漏斗状匣钵装烧:唐代细白瓷碗类器物使用。b、盘状、钵状、漏斗状匣钵组合:邢窑首创,盛装细白瓷盘、碗等器物,也是玉璧底、玉环底碗器是采用的装烧方法。c、筒(桶)状钵正烧法:隋代就已经使用,大件器物。
2、定窑(曲阳窑)
曲阳窑位于河北曲阳县,主要窑场分布在涧磁村一带,位于唐河支流河西岸;创烧于晚唐,唐末五代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并超过邢窑,为宋金定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器类:基本为日常生活用器,以碗盘、为主,也有执壶,出现仿金银器的造型;
胎:胎质多较粗疏,一般施化妆土。
釉:釉层较厚,釉色白中泛青:黄釉、褐釉器最多,白釉次之。施釉一般使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下部至底部不施釉。
装饰:素面。
装烧:匣钵装烧,有桶形和漏斗形两类:圆饼形和三叉形间隔具。
款识:a、“官”与“新官”款瓷器:冯先铭先生认为两者是同时生产的,时代可早至唐末,流行于五代后期至北宋真宗时期。b、“易定”款小碗:陆明华认为是五代后期献给后周朝廷的贡瓷;孟繁峰等任威宇义武军易定官窑有关。
定窑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现藏曲阳北岳庙的唐永贞元年(805年) 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其中所记的官员、工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官营制瓷手工业生产体系:
唐后期的定窑被认为是藩镇义武军官窑。
❀ 唐代墓葬的发现:
定窑生产规模大,产品使用阶层广泛,故在窑址以外的考古遗迹中也有大量出土。
① 1997年河北曲阳涧磁村晚唐五代墓:出土30余件定窑瓷器,包括白瓷托盏、多曲长杯、凤首壶、塔式罐、枕和三彩塔式罐等。
② 1978年浙江临安唐光化三年 (900)钱宽墓:出土定窑细白瓷15件,其中“官”款13件、“新官”款11件,多数镶银扣或婆金银扣。其是唐末吴越国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
3、其他白瓷窑址
从晚唐开始,在河南、河北、陕西一带兴起了一批生产白瓷的窑场,均以白化妆瓷作为主流产品;
其中部分窑场采用了划花、点彩装饰,突破了单色的装饰效果。
① 巩义黄冶窑(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义大小黄冶、铁匠炉村、白河乡等地,创烧于隋代,鼎盛于中唐,停烧于唐末。以生产白瓷为主,兼烧白釉绿彩和三彩釉陶。白瓷多施化妆土,器物造型以碗、盘为主。
巩县窑生产白瓷自唐初开始,武则天至玄宗时期生产比较兴旺。
交通运输:自巩县,两三里地到洛河,瓷器用船直接至洛阳,从洛阳转赴长安。
② 密县西关窑
河南省密县窑,1961年发现,唐至宋初生产瓷器,品种有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珍珠地划花;唐、五代则以白釉为主。
胎釉:较巩县窑、定窑的粗,使用化妆土;密县西关窑白瓷炉
装饰:晚唐五代使用珍珠地划花
窑具:三鼎足式乳钉
③ 鹤壁集窑
④ 陕西黄堡窑
⑤ 登封曲河窑
⑥ 山西浑源窑:外黑酱釉,内白釉的玉璧底碗。
⑦ 山西河津北午芹窑:唐
⑧ 山西泽州窑
(三) 异彩纷呈一其他品种
1、釉下彩与长沙窑
至此,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长沙窑另辟蹊径,成功烧制了釉下彩瓷器,在唐代名窑林立的的环境下鹤立鸡群,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到五代时期,长沙窑就开始慢慢衰落,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长沙窑虽然烧制非常短暂,但对中国陶瓷史影响巨大,它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
器型:长沙窑瓷器器美与式样之多,在唐窑中也很少见。烧制器物虽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但又兼烧文房用具及各种瓷塑玩具。
胎质:前期较粗松,胎色为暗红色,后期胎质细密,色多为灰黄和灰青:质粗者先施一层化妆土,再用铁或铜料绘彩,再罩一层淡黄色或青黄色的透明釉。
釉色: 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成分略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釉现象: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也有乳白色中闪青和蓝或绿色釉,釉与胎结合严密。
装饰: 釉下彩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贴花多在壶流、壶系的下方及洗的腹上。釉下彩绘因褐、绿两色交替或重复运用使色彩产生多变的效果。常见的纹饰有人物、婴戏、双鸟、双鱼、游龙、蝴蝶立狮、荷花、葵花、葡萄等。
长沙窑早期以制作青瓷为主,但从唐代“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地区处于交战前线,北方陆路因战乱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促进了长沙窑陶瓷产品的外销,不但畅销于国内,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东北部非洲,被誉为唐代第一个外销型瓷窑。
“黑石号”是指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一艘沉船,又名为“BatuHitam”
该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的缝合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
2、巩义窑与唐青花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发现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三件完整白釉蓝彩盘;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7号唐墓出土的两件青花瓷罐。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3、铜川耀州窑
铜川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因黄堡镇前属耀府,故又称“耀州窑”。许多学者对耀州窑进行过调查,各单位也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发掘出的遗迹遗物表明,耀州窑创烧于唐,盛于宋而终于元。唐代铜川窑烧制器物以黑釉、白釉瓷器为主,其次有黄釉、绿釉以及白釉施黑釉彩等。烧制器类有碗、钵、壶、盘、盒、瓶、杯等生活用具,也烧一些动物如马、猴、狗、虎等小瓷俑。
晚唐~五代时期耀州黑瓷又创烧出黑釉彩斑(花釉)、黑釉剔花填白、素胎黑彩、外青内黑二色釉等创新品种。
4、鲁山花瓷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一个创新品种,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唐人南卓《羯鼓录》中就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述。
河南地区花瓷釉色分两类:① 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② 黑色、月白或钧蓝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
除此之外,河南鲁山段店窑、郊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窑、内乡邓窑及山西交城窑、陕西黄堡窑等处也发现有花瓷残片。
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窑瓷窑变的先河。鲁山花瓷奇妙无比地出现大片彩斑,有的任意点抹,有的纵情泼洒,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成为公私藏家的宠儿。
叁、总结

一、隋唐瓷业的工艺成就
1、白瓷
隋代白瓷的成功,为唐代的“南青北白”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白瓷的名窑,并且是把白瓷提高到“白如雪”的高水平的重要瓷窑。邢窑“类银”、“类雪”的白瓷在邢窑白瓷的产量中仅占少数。这类白瓷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细,造型规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
胎:隋朝瓷器的瓷胎都比较厚重,胎质不太精细,杂质较多,胎骨颜色多为灰白色;
釉:主要是青釉和白釉。隋朝的白釉略泛黄色,上半施釉,俗称“半截釉”,常有“泪痕”,釉面常出现细碎的开片;
装饰:隋的主要纹饰为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主要装饰手法为模印、刻划和堆贴;
烧制:隋代为轮制+手工修整;蘸釉法和刷釉法;隋代北方地区为匣钵装烧和支烧;隋代白色化妆土的使用也是特色。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白瓷绝大多数都来源与两京地区墓葬,绝大多数出土白瓷的墓葬均为社会阶级普通的平民墓葬。西安地区白瓷的随葬在晚唐时数量大大减少,洛阳地区至晚唐白瓷仍持续流行。① 多为日常生活用品。② 两京之间交通便利,不同窑口生产的白瓷器物均可以运往两京地区。
2、青瓷
晚唐时期越窑青瓷的质量已大为提高,原料经过很好地粉碎、海炼,瓷胎胎质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色呈灰淡紫等色。
成型技术也普遍提高,器型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足壁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较前有很大改进,釉面均匀,开细纹片,没有釉现象,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3、釉下彩
“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唐代越窑青瓷采用知划花装的同时,逝江临安唐水邱民蒸出士的越密青瓷即采用褐色釉下彩绘装饰。然而越窑的和下褐彩并没有发展起来,北方那也仍然采用刻划花装饰,唯独湖南的长沙窑发展了釉下彩,釉下彩的运用,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下纹饰的大量出现,为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4、花瓷
“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又一大成就。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和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有壶、罐、拍鼓等,这种瓷器曾经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它为“唐钧”,在河南郑州、泌阳、郑县等地的唐代墓中出土较多,因此推测它的窑址可能就在河南这些地区。根据唐人南卓《羯鼓录》的记载,可知它的产地在河南鲁山。
据学者推测,宋代钧窑的产生与“花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8 01:49 , Processed in 0.1151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