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回复: 1

后来的景德镇陶瓷,前辈们只留下了烂摊子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0 14: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是亡在崇祯手里的,很多人看明史,觉得很遗憾,不胜唏嘘,因为从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上,崇祯算不上是昏君,当然,崇祯也算不上明君,但是一句中肯的话,崇祯接盘了一个烂摊子

景德镇陶瓷,有过辉煌的历史,不仅让全国其他产瓷地黯然失色,从唐英到王步,再到珠山八友,历朝历代留下了精品陶瓷,留下了人才的传承。
但是,1995年后的景德镇陶瓷,从十大瓷厂开始,到大师瓷的泛滥,再到展销瓷的乱来,现在又轮到茶器圈,这些获利的前辈们,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烂摊子。
<hr/>


建国瓷厂老照片
01曾经的十大瓷厂,输给了市场经济,因为景德镇是高温瓷,其他地方是低温瓷,高温瓷需要更多燃料,当时做日用瓷,成本降不下来,景德镇的日用瓷,价格战打不过人家,但是,十大瓷厂,在手工陶瓷的工艺水准上,很强。
很遗憾,对十大瓷厂的一票否决,将十大瓷厂的组织结构直接打散,真得太伤了!景德镇陶瓷手工业,是很复杂的生产链条,不是依赖于单打独斗。
举一个例子,王步真正的好瓷器,制作于新中国之后的陶研所,陶研所就是十大瓷厂的顶尖人才聚集地。
因为“王师傅”不用去操心其他的了,国家能给他配备好人才,有顶尖的烧窑师傅,有顶尖的胎釉师傅,王师傅所有的功夫都可以在创作上。
陶瓷是整体的,民国时的王步,烧青花,有次倒窑了,王步就差点破产了,新中国之后的王步,才是真王步,这就是陶瓷生产的组织结构重要性!



只要懂陶瓷的人都知道这是好东西,
但是,都看破不说破,他们能做的是什么?把建国瓷厂的好瓷器,想办法用低价收集起来。
你知道当年是用大板车,一车一车去瓷厂收瓷器,一个仓库一个仓库的去收,还分出了帮派,鄱阳帮,抚州帮,以及少量的景德镇人,他们构成了当下567陶瓷的最大利益群体。
这些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能拿出千万级别的资产来投资,又有钱,又有眼光,还算保护了瓷器。
可是,没有人,去在乎人的价值,
没有人,去想,应该保留陶瓷生产的组织结构,当然,这不是这些投资567瓷的人的错,而是当时的执牛耳者,这些前辈,根本不懂手工制瓷人的真正价值!
第一个烂摊子:组织结构的破坏,陶瓷生产散入民间,也造成了人才的断层和技术的停滞,直到现在,诸多陶瓷手工艺技术,都不如十大瓷厂的巅峰期水准!


景德镇·展销瓷时代
02
景德镇展销瓷之死,一度让景德镇陶瓷在全国声名狼藉。
上世纪90年代末,
景德镇十大瓷厂每况愈下,大量制瓷人,重新被打散了,景德镇不像福建、浙江等地,还能经销商,手艺人只能做瓷器。
那个时候,国家已经开始鼓励个体户,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商铺,就在广场围上一个圈,让大家来卖东西。
这是当年景德镇“下海”的风口,跟现在的景德镇陶瓷茶器一样,那时候,景德镇称之为“跑会”



本来是好事,可是景德镇人玩砸了,手艺人,不会很团结的,大家都是抱着赚一笔就跑的心态。
大量私人生产,
造成了私人组团的景德镇瓷器展销越来越多,
展销会上货主相互压价,
竞相贱卖,造成利润下滑。

为了保持利润,只有简化工序,
压低生产成本,而这造成了差东西,
流入市场,从而产生新一轮贱卖。

有的跑会者,第一天过去,
一个瓷器卖1000,死不还价,
到了展销会的最后一天,卖100,
真事……的确亏本,
但是他们觉得带回景德镇,
运输费用,更加划不来。

还有恶心的,就是看人说价钱,
展销跑会,培养了景德镇第一代陶瓷顶级销售,
他们能够很快认出冤大头,
情商特别高,特别能说会道,
当年展销跑会的“骗子”,
现在成了“茶器圈的老师”!

最最恶心的,用潮州瓷、德化瓷,
冒充景德镇陶瓷,
因为潮州瓷和德化瓷,成本低,
忽悠一下外地人,

第二个: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一点不过分,
以至于后来景德镇陶瓷的展销会,
遭到了很多城市,喜欢陶瓷的人抵触,
这就是景德镇陶瓷的销售“前辈们”,
给后来者留下来的烂摊子!



03

与景德镇展销瓷几乎同时间启动的,
还有一个叫做“大师瓷”,
陶瓷行业,全部去削减脑袋,评大师,
结果大师这个词,在景德镇成了“脏话”,
大师瓷的前辈们,再次留下了“赫赫战功”!

2008年至2013年间,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经历了空前的繁荣。
彼时,无论是大师的工作室,还是藏家的藏馆,都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来自全国的商贾名流在这里排队等候付钱。
如今,这样的盛况是一去不复返了。上一轮市场的繁荣主要起源于那些年盛行的“雅贿”,老板们买瓷器的目的是送礼而非增值,生意做得越大,送礼的需求就越大。地产商是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之一,购买过亿元瓷器的地产老板不计其数。



2013年初,《中国经济周刊》,刊发深度报道文章《瓷器的官场生意》
该文揭开了景德镇艺术陶瓷,寄生于官场的灰色经济,以及由此催生的既繁荣又荒诞的“大师瓷”市场。
繁荣背后,是荒诞的大师批量生产机制,以及他们批量生产的仿品、赝品和劣品。“大师瓷”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真正致命的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相继出台,随后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这场斗争很快波及与“雅贿”暗合的艺术陶瓷市场,艺术陶瓷行业的拐点在这一刻到来:泡沫被刺破,市场跌入了冰点。


当年文章的开头

不是说大师瓷的水准不高,
真正那些高手的瓷器,水准很高,
但是后来买大师的证,炒作大师瓷,
水准真得很高很高,
要知道,那时候的利润,
现在的陶瓷茶器,都是小儿科。

我们目前景德镇陶瓷茶器行业,
在炒作上面的水准,
离当年的大师瓷炒作,
低得不是一点半点。

第三个烂摊子:
景德镇大师瓷,从发声到崩盘,
害了一代景德镇制瓷人,
这是某位一线窑主的原话,
因为这一代制瓷人,心思完全不在制瓷,
全部放在了去走关系,玩炒作上了。

我在这里,再透露一下,

景德镇陶瓷茶器行业的很多“老师”,
当年在大师瓷时代,也是弄潮儿……



04

景德镇陶瓷茶器,
会不会成为第四个烂摊子,
我也不知道,
反正执牛耳者还是那波人,
崩盘不至于,
但是烂摊子,要收拾很久。

早些年景德镇陶瓷茶器,

其实还算是正常,
说实话,利益集团的抱团入侵,
破坏是注定造成了,
不过潮退之后,他们便会离开,
去其他的地方,继续去做收割者,
留给后来者,慢慢收拾吧。

在废墟之上,重新建楼,
这是天命,更是自然法则,
人类文明的烂摊子,还少吗?
所以,没必要太过悲伤!

景德镇陶瓷,为什么很难进步,
一方面是时代的必然,
现在的陶瓷,社会的需求,
不是过去的陶瓷了;
另一方面,真得就是人的原因,
1995年之后的三个烂摊子,
没有任何人,想着去收拾。

因为三个烂摊子,
留给景德镇制瓷人的经验就是: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恶性循环,这才是最可怕的……
就这样吧……我还是坚信景德镇陶瓷的未来,陶瓷茶器,会在新一代人的努力下,不再走老路了,过去的就过去吧。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观看,
如果您愿意点个“在看”或者转发,
九叔在此道谢!



-

九叔的本人 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 欢迎勾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前天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7 05:18 , Processed in 0.0894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