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回复: 0

农耕为尚,敬德保民——浅谈我国西周青铜器的特点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10 1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西周青铜器的概述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分期,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依早、中、晚三期说。早期指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期;中期指穆王、恭王、懿王、孝王时期;晚期指夷王、厉王、宣王、幽王时期。


西周戈己双兔耳簋
西周时期,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不但青铜器的数量更多,而且在铸造技术方面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早期,因承袭商代后期特征,青铜器的主要风格仍是庄严、厚重,大量的长篇铭文已经出现;西周中期,则形成本时代特征,铭文有了规范的格式;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形制、种类没有明显增加,纹饰开始走向简化,长篇巨著性的铭文较多。


西周水鼎
二·西周青铜器的特点
(1)器形种类及组合
西周王朝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对于饮酒作出了种种限制。因此,青铜器的组合与商代晚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西周早期建立了重食器的礼器体制,因此,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中,食器所占的比例大于酒器。食器主要有鼎、簋、鬲、甗、豆、盂等,中心组合是鼎和簋;酒器有尊、卣、爵、觚、觯、觥、斝、方彝等;水器有盘、盂、盉等。西周中期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中的觚、爵、角、斝、觯、觥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重食礼制更为完善,鼎、簋、鬲等器相应于等级制度的组合业已规范化;列鼎制度最迟在本时期形成,簠、匜等新器重开始出现;编钟也在此时期普遍形成。西周晚期的器物组合基本延续中期。


西周早期虎父乙鼎
(2)造型特点
①鼎:西周早期,基本上保持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主要造型有方鼎、浅腹扁足鼎、分裆柱足鼎和圆腹鼎四种。西周中期的鼎主要有两种形态:扁足鼎和柱足鼎。扁足鼎的形制为浅腹,三扁足间带有盘、双立耳,比西周早期的扁足鼎多了一层盘。柱足鼎腹部比早期更浅,整体呈下垂之势,形体稳重;常在口沿下饰一周鸟纹或窃曲纹带。除了这两种流行的鼎的形制以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垂腹柱足方鼎和浅垂腹蹄足圆鼎两种形制。西周晚期流行蹄足鼎,常见的形制有垂腹蹄足鼎和球腹蹄足鼎两种。垂腹蹄足鼎的造型为浅垂腹、双立耳、三蹄足。球腹蹄足鼎为深腹,圜底呈半圆球状。


西周早期有盘鼎
②簋:西周早期,有圈足簋、方座簋、四足簋、三足簋、高圈足簋几种造型,其中最流行的是方座的四耳或双耳簋,数量最少的是高圈足簋。西周中期,主要流行圈足簋、三足簋和方座簋,另外有少量高圈足簋。西周晚期时,中期的方座簋还有所遗留,如害夫簋,腹部及器座饰直棱纹,双耳上端有透雕大龙首,高出器口,其下有珥。但晚期最流行的形制是带盖双耳三足簋,如颂簋、史颂簋等。


西周早期堇临簋
③尊:流行于西周早期和中期前段,常与卣配合,有时二者的铭文相同,纹饰风格一致。西周早期主要是觚形尊,尊腹下移,圈足变矮,微侈,多有折边。尊于西周晚期消失。


西周早期微师耳尊
:是西周早期数量最多的酒器,形制演变很有规律,由高体向宽矮发展。成王之后,两端有兽头的扁体提梁卣大量流行,盖钮呈花苞状。西周早期后段,器体趋于低矮,盖钮流行劝状,盖的两端出现“犄角”。卣在西周中期早段继续存在,形制为带盖、垂腹、器形较矮,盖上有角,提梁两端有兽头。盖面和腹部满饰鸟纹。卣在孝王、夷王时逐渐消失。


西周早期顶卣
:西周早期流行立耳、直颈、高裆鬲,与商代鬲一脉相承,差别仅在于袋足下不作锥足而作柱足。西周中期的鬲有立耳、附耳、无耳三种。


西周中期师趛鬲
爵与觚:西周早期,青铜爵仍然使用较多,但是它的形体逐渐蜕化,杯体缩小,鋬部收小,或仅可容一指;爵在西周中期逐渐减少。和爵相应的觚,在西周早期已逐渐被淘汰,但是在西周早期稍晚,周人新造的一种中段极细的觚,器壁极薄,造型简洁而优美。


西周早期鲁侯爵
(3)装饰特点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装饰是商代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纹饰仍然崇尚繁缛,兽面纹、龙纹、不分尾的凤鸟纹、乳钉纹都较商代有新的发展,附加装饰的棱脊和立体的带角兽首形装饰很流行,以雷纹为地的兽面纹作主题的动物纹样仍然占主导地位。主要变化在于:①武王、成王时代曾经出现了新颖的蜗纹,但流行时间不长,现今所知康王时代的青铜器上即已少见。②周人是农耕部族,牛头应是其所崇敬的标帜。牛纹在青铜器上出现相当频繁,有的簋上甚至布有二十四头牛,甗和鬲上几乎是清一色的牛头纹。③西周早期鸟纹逐渐增多,有作为辅助纹饰的小鸟纹,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大鸟纹。华丽的凤鸟纹是成王、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的纹饰。周人在青铜器上酷爱装饰凤纹,与周人开国有凤鸣于岐山之上的祥瑞传说有关。


西周早期蝉纹觯
西周中期的装饰特点,总体来说,花纹由繁缛富丽向简洁明快过渡;纹饰布局由传统的对称式构图为主变为以连续式构图为主;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西周晚期流行的纹样在这时基本都已出现,如波曲纹、重环纹等。因此,西周中期是传统纹样的变化、消失和新的纹样产生的时期。


西周中期淊御史罍
西周中期具体纹样的特点:兽面纹被压缩到器物的口沿,降为附属纹饰,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严神奇、雄踞器物中心的资格;兽面的各个部位也解体变形,除兽目可辨外,口、眉、爪等几乎全部消失。凤纹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纹饰,流行回顾式花冠分尾大凤鸟纹,一般作为主题纹饰装饰在尊、卣、簋的腹部、盖顶或者方座上,如丰卣、丰尊、静簋、冬戈簋、孟簋等许多重要的青铜器,都有这种大凤纹。大凤纹至懿王、孝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已不易见到。


西周中期次卣
西周晚期纹饰种类减少,构图朴实浑厚、简洁疏朗,刻画粗壮有力。流行的纹饰主要有波曲纹、瓦纹、窃曲纹、鳞纹等,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即使王室重器也多为瓦纹。环带纹和瓦纹多出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如腹部;窃曲纹、鳞纹则多处于口下、盖沿以及圈足等次要部位。器物双耳上的兽头装饰在这一时期非常典型。总之,西周晚期的纹饰在具有朴素现实生活气氛的同时,由于种类减少、缺乏变化,又给人一种单调和呆板的感觉。


西周晚期史宜父鼎
(4)铭文特点
西周早期青铜器与商晚期青铜器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长篇铭文的盛行。武王时代的利簋铭文记载甲子朝消灭商国的史实(32字);大丰簋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后祭天,武王配享,颂扬功烈(76字);小臣单觯铭文记载成王和周公平灭武庚叛乱的事件(22字);何尊铭文记载成王的诰词,记载武王克商后营建成周以为统治天下的中心(122字);宜侯矢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封建诸侯事(126字);大盂鼎铭文记载康王告诫盂记取殷亡的历史教训,佑助王统治天下(291字)。在周人眼中,铭文记事的重要性大概超过了青铜器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有些长篇铭文青铜器是不施纹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其结构严谨精列,行款章法自如,其中以大盂鼎铭文最为典型。


大盂鼎
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长篇很多,如史墙盘284字(恭王),班簋197字(穆王),永盂123字(恭王),訇毁133字(恭王),大簋164字(懿王),卫盉132字(懿王)、曶鼎434字(孝王)等。铭文内容涉及多方面,如祭祀、德治、土地制度、官职名称、礼仪制度等,其中多为册命、封官、世袭等内容。铭文的形式有一定的规范,记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有固定的顺序。这一时期的铭文成为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向着书写更为便捷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笔道柔和、字划圆浑的风格。铭文的书体排列均匀整齐、大小一致,称为“玉箸体”。恭王之世的史墙盘、永盂、卫盉,懿王之世的师虎簋,孝王之世的大克鼎等铭文,都是这类铭文的卓越者。


史墙盘
西周晚期长篇铭文仍然很多,如毛公鼎497字,是最长的铭文;禹鼎206字(厉王),害夫簋124字(厉王),夨人盘375字(厉王),大克鼎290字(厉王),兮甲盘133字(宣王)等。青铜器铭文的字体趋于规范,比较典型的有厉王害夫簋、害夫钟,宣王毛公鼎等,字迹优美、笔道圆润、结构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4:41 , Processed in 0.1149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