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回复: 0

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历史悠久,玉器传承悠久,一起走进玉器 ...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6 08: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随着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雅致宁静的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瓷器是展现雅致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趣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青白瓷器莹润如玉的质感、淡雅秀美的气质,完美契合了人们追求清新风雅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文化是独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器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和造物观。

古人云:“石之美,谓之玉”,玉器因其细腻的质地和优雅的外观被古人当作沟通神灵的宝物,后来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人们将其观念意识逐渐渗透到玉的造型、色彩、材质的表现之中,发展出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识的玉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融合,对陶瓷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青白瓷的各个方面呈现出的如玉质感,是玉器文化深刻渗透在中华传统造物中的最好体现。





一、“美石为玉”的原始审美观
《说文解字》中释玉为“玉,石之美(者)”,玉石用它特有的“美”,超脱于顽石之上。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装饰玉器,如玉镯、玉璜串,说明这时的古人已认识到玉与石完全不同的作用和美感。新石器时代的冶玉方式有打磨、刻纹、镂空、抛光,既保留玉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美观的效果。

玉具有坚硬细腻之美;温润光泽之美;晶莹灵透之美,人们为了追求玉器材质之美,创造了瓷器之美。青白瓷的特点是胎质坚实细腻,结合光润透明的釉色,烧成之后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说明了材料特性对物体产生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玉石的天然材料是瓷器无法复制的,但是青白瓷充分发挥了制瓷原材料的特质,将胎质变得洁白、光滑、平整;将釉色变得通透、均匀、光泽;将科学技术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新和谐,创造出如玉的色彩效果和肌理效果,满足人们对玉器的审美爱好。玉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细腻滋润的美好自然属性。






玉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玉材之美、雕琢之美和意蕴之美。

首先,玉材美。玉材质呈现出玉质细腻,折光柔和,色彩鲜艳,声音悦耳的特点,玉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材料。

其次,雕琢美。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不别。”意思是说,石中之玉虽有美的本质,但是如果不精心地雕刻,它就只是瓦砾石头,没有价值。如良渚文化的青玉兽面纹琮,其纹饰是最有神秘色彩的纹饰,原始先民通过高超的琢磨技巧,表现了心目中的神圣形象。天然的美玉在人为的重新塑造下,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古人在制作玉器时,不但显示出精湛的技艺,更显示出精致的艺术理念与审美的追求。

再次,意蕴美。人们总是欣赏美,崇拜美。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标准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玉器所蕴含的美感也就有了不同的诠释。无论如何,玉器在人们心中都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表达。这一因素贯穿于近万年的中国历史。

原始玉器突出了玉材质本身的色泽与质感,突出了玉的自然之美,表现出古代先民注重本质、崇尚自然、偏爱朴拙的原始审美观。玉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思想的精髓,它所蕴涵的美学内涵是我们民族精神气质与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礼玉天下”的封建等级观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内涵丰富而又深厚的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远古时期,先人在制作石器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美石”,由于原始社会先民相信万物有灵,便认为这种美石就是山川之精华,具有通灵性的特征,就把它加工成特定的形状赋予它更多的象征意义。人们把这些美玉作为氏族的图腾象征,如红山文化的玉龙,是作为祖先崇拜的标志;如凌家滩的玉人,是作为祭祀的法器。所以,礼制在青铜器出现之前的史前时期更多的是反映在玉器上。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和礼制之间产生了紧密地联系,玉器逐步成为史前礼制的重要载体。玉器作为礼仪用器,在使用中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之间不得逾越。它在观念上包含的礼制内容,是夏商时期礼器制度的早期渊源。

在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礼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制是历代君主对国家进行政治、宗教、刑法、制度的管理,是维持天下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按其身份等级,使用自己相应的仪节和礼器。礼制作为一套等级制度与文化体系,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产物,是抽象的概念。礼的体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载体,也就是礼仪用品。






它在文明社会中既要有文字表述,也要有配套的礼器,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社会,礼主要是通过礼器来表现。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这里的六瑞之镇圭、恒主、信圭、躬主、古壁和蒲壁分别是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五等高级职官的瑞信之物。明确规定了所处的等级不同。“礼玉天下”的用玉制度已成为君王统治的重要方式,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在宋代程朱这些理学家的思想中也可见礼制的影响,他们将玉中承载的礼制文化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






三、“以玉比德”的思想道德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在华夏传统文化中,玉器文化有着突出的地位。古时候,玉器文化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以玉祭祀天地神灵,以玉为装饰点缀。人们在玉石的自然属性之外,又赋予其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这也是玉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

以玉比德的思想形成于西周,玉德学说形成于东周,经春秋、战国、两汉传播至今。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礼记》、《管子》、《荀子》、《说文解字》、《五经通义》、《说苑》都有明确论述。以玉德的条目多少而言,则有十一德、九德、七德、六德、五德等学说,这些学说对玉的道德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玉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于它的内涵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相互联系。

到了汉朝,“玉德”思想又被进一步精炼、加强。刘向《说苑》说玉有“六美”之德,而许慎 《说文》则对孔子十一德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提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潔之方也”。以上各论的共同点,都是将玉的质地、光泽、硬度、纹路、音色等特质与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紧密相连。






商周时期,神权被王权取代,周公制礼作乐,不论是玉器还是青铜器,在使用方面都建立起一套制度规范。进入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不仅用玉的礼制被破坏,而且社会其他方面的礼制规定也形同虚设。当时天下大乱,各诸侯国常年征战。这种社会现状,让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开始思考,如何将玉器与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将玉的内在品质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让玉器在礼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于是玉德学说应运而生。

到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那里,玉德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最终确立起来。孔子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这是说玉象征着道德人文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玉作为自己的德行榜样,通过推崇玉德,来强化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玉和德结为一体的玉德学说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玉器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的体现,也为后世青白瓷的发展做了深厚的文化铺垫。






总结
不同时代的玉器表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与文化意蕴,其清新、质朴、柔和的风格与宋代的青白瓷有着相同的精神表现。中国文化的主流观念在古代玉器中得以体现,而中国文化的哲理则在这些玉器中得以体现。大自然中的意象,经过神性、灵性和玄性的重新塑造,与其自身特有的美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质朴、质朴的美学起点。后来的瓷器,也是追求天然的、质朴的玉质之美。

中国玉器文化在人与自然、礼制和君王和以征服自然祭祀天地来巩固己用政权为目的环境下形成。“玉礼”能够制约和化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得以平稳地发展。帝王以自然美石为媒介,以“玉”为一种政治纲领、一种礼仪之器,使“玉”在“心”、“性”、“情”、“思”中“人格化”。“玉德”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一念中,在现实中受到道德的制约,依靠社会意识的道德力量。

在此过程中,玉器将社会功能与艺术精神与社会等级、人生伦理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与艺术成就。宋代的青白瓷能从古代玉器的深层思想、艺术和智慧中源源不断地吸取到文化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20 16:02 , Processed in 0.2033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