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回复: 1

30本书,带你领略古今陶瓷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08: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国,论陶艺,我国陶艺史长达上万年;论瓷器,我国坐拥陶瓷史数千年,早已成为世界陶瓷的审美风向。
千百年来,全国各地名窑跌出、佳作不断,
各朝各代创烧、流行的陶瓷品类、釉彩画片也均有不同。
陶瓷史不光是当朝的艺术史,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生活水平、文化发展、政治状况的生动反映,是历朝各代的发展印记,荣衰与共。
本世纪以来,对于中国古代陶瓷器的鉴赏、研究和收藏,
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热潮,绵延至今,
国内外的专家于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将所获成果编撰成书,
以供专业人员或瓷器爱好者浏览、查阅。
如果你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陶瓷爱好者,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陶瓷,
除在互联网中搜寻相关内容外,也可在大师笔下的书籍中捕获有效信息;
如果你对陶瓷已有基础认知,想要丰富完善自己的陶识储备,
从数量浩繁、内容参差的陶瓷书籍中挑对作品至关重要。
为此,书生整理出三十本陶瓷佳作,
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阅读方向。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得操之过急,也没人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了解古今陶瓷亦是如此。
遵循由浅入深、从平地造高楼的原则,陶瓷书籍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初步入门、进阶学习、深入了解、兴趣阅读等,
爱好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选择相应读物进一步学习。
初学者入门书籍

如果你接触陶瓷时间不算久,正处于兴趣萌芽期,
以下三本内容权威、扎实,又十分系统的“初学者必读读物”,能够让刚接触陶瓷的朋友,对源远流长、丰富绮丽的中国陶瓷史形成一个初步概念。
兴趣能满足、疑难可解答,爱好者们在这一阶段的诉求,它们照单全收。
《中国陶瓷史》
作者叶喆民先生家学渊源,自幼随父叶麟趾教授学习陶瓷,后在故宫博物院的十六年间,他得到陈万里、孙瀛洲等名师亲自指导,并追随二位前往全国各地探访,进行陶瓷鉴定与窑址考察工作。
收货“全明星教育阵容”指导、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叶喆民,不但出版过多部古陶瓷研究专著,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就连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汝窑窑址,也是叶先生首先发现并认定的。



叶喆民先生

《中国陶瓷史》一书为叶先生晚年著作,它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二十年来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该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阐述中国历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同时也反应了各朝代经济、政治、贸易往来变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陶瓷书籍。
《中国陶瓷》
由冯先铭先生主编,冯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起就职于故宫博物院,50年代转入陶瓷研究。在40余年的研究生涯汇中,他主持展览、考察窑址、编纂图书、创办学会、培养后学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中国陶瓷泰斗”。



冯先铭先生

《中国陶瓷》就是冯先铭先生众多著作中的一本。
该书介绍了从新时期陶器,一直到清宣统年间的中国陶瓷史。内容严谨、体系完备、严谨丰富,是文物专业人员必读的基础书籍;同时其也通俗易懂,内行方便入门,外行粗度也不觉生涩。
美中不足的是其为黑白印刷,但瑕不掩瑜,这依旧是本值得细度的佳作。
《明清瓷器鉴定》
此书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耿宝昌先生所著。耿宝昌14岁就拜孙瀛洲先生为师,1956年进入故宫工作,故宫藏有36万件瓷器,几乎都经过他的眼和手。



耿宝昌先生

耿宝昌先生是文博界名副其实的大家,除古陶瓷及其他工艺品的研究外,他也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及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先生积毕生心血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论述周详、图文并茂、观点独到、剖析精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如同教科书般存在的权威著作。
稍有入门后,这些书值得一读

将基础打扎实后,我们便进入了“盖楼”环节,
这一阶段不光能检验前期“地基”建造的是否稳固,也能在原基础上将楼房堆砌的更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高光”节点。
以下几本“进阶”著作中,笔者或由几十位大佬组成、或采集二百余处窑址的标本、或内容之严谨可称之为“讲义”、或以字饰图,讲解古瓷装饰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它们既专业又鲜活,任何一位瓷友没看,我都会伤心的OK?
《中国陶瓷史》
在出版这本书之前,我国关于中国陶瓷史的著作少之又少,随着考古工作日益发展、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也有许多陶瓷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书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此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书中在谈到某个时期陶瓷的时候,会对其化学组成部分、吸水率、烧成温度等进行探讨。内容扎实、记叙详备,意义深远。



内容欣赏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民窑瓷器虽不比官窑来的精致,可也是我国瓷器史上不可或缺的浓墨一笔,其中也不乏出众器物。《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以王朝划分,从器型、胎釉、底足、彩料、色釉、纹饰、款识等方面对明、清的典型民窑器物进行详细阐述,对其时代特征加以总结。
独到的见解、详实可靠的资料,此书堪称民窑瓷器鉴定“法宝”,是实用性强的工具用书。
《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河北卷》
此书收录了故宫专家自1949年以来,赴全国各地考察古窑址所采集的140余个窑口、200余处窑址约6800余片古窑址标本进行展示。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瓷器发源地,省内瓷窑发现众多;河北则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窑及北方民间瓷窑代表磁州窑的所在地。各册分别介绍了相应省份的窑址标本,对中国古陶瓷工艺学、鉴定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古窑址标本

《古陶瓷识鉴讲义》
著者陆建初,早年攻文史,致力于古陶瓷研究亦有二十余年,鉴藏经验颇丰。陆先生洞悉历代名窑遗址,精鉴赏、富收藏,拍摄选用之图准确性高;陆先生将鉴瓷技术融与艺术哲学,为读者带来知识性、鉴赏性、实用性于一身的著作。
本书不但继承渊远、创意充沛,又以循序渐进、体制严谨的文字总结,再配以彩色图片一千余幅,鉴赏性、实用性都极高。
《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
此书介绍的是,中国古代至晚晴后的一段时期里,陶瓷名家们所创烧的经典名作
其详尽介绍了瓷器装饰的起源、意义、分类、釉彩装饰等等,中英文对照,以彩色图版为主,展示中国古代瓷器装饰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同时又对各类瓷画的时代特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点评。是一本集典范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著作。
添砖加瓦、深入阅读

地基打好、楼房盖好,到了“装修”这一环节,
自然是之类精、品质佳的器物来的越多越好。
在这一环节中,书生为大家带来了二十本“风格不一”的陶瓷佳作,
这其中不乏严谨全面的专业类书籍,
也有不少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科普类书籍,
它们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有条件的朋友可从中选择性阅读。
《世界陶瓷》
以图文方式记录世界陶瓷艺术发展过程的,《世界陶瓷》是第一部。
我们的祖先将土与火结合,制成了便于日常生活的器皿“陶器”。当这一技术流传开来,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下,各地陶瓷艺术风格也千变万化。中国青花、希腊几何纹、埃及砑光、英国锡釉等,便是世界各地极具代表性的奇珍。
此书向读者们描绘了从远古文明到近代,世界各地陶瓷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是一部内容充实、叙述精彩的精品之作。
《捡来的瓷器史》
作者涂睿明,是一位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理科生,原在海关从业。或是按奈不住对瓷器的浓烈喜爱,工作稳定他前往景德镇开启了制瓷生涯,并撰写了《捡来的瓷器史》《制瓷笔记》《古瓷之光》等书。
这本《捡来的瓷器史》,也可理解为是一部景德镇瓷业简史。它选取了中国瓷业发展史上十个重要节点,从小小的瓷片切入,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描述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展开一段又一段陶瓷与历史的故事。



《捡来的瓷器史》内页

《古瓷之光》
同为涂睿明先生的作品。它以朝代为序,介绍了从先秦到清朝,跨越两千年的77件至美珍宝。作者以古瓷的材质、造型、工艺、色彩、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将中国陶瓷之美展现淋漓。不光让读者在书中探寻历代审美雅趣,也教会读者如何品读瓷器的形、色、化、意之美。



《古瓷之光》内页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
这套百科全书共分六卷,陶瓷卷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异彩纷呈的精美图片,带领读者走入异彩纷呈的陶瓷世界。
丛书以体例新颖,不光对各类器物设拉线图示,还详细介绍了代表性器物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丰富了读者的收藏鉴赏能力;所配插图皆为历朝稀世珍宝、拍卖会中的抢手之作,除另读者大饱眼福之外,也提供了更多参考与便利。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
元末明初之时,瓷界出现了一种有意模仿前朝瓷器的特殊品种——仿古瓷。明代仿古瓷已初步形成规模,清康雍乾的仿古瓷已自成体系,再算上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仿古瓷生产的三大高潮。
在包罗万象、种类繁多的仿古瓷中,不乏部分仿得逼真、真伪莫辨的存在,这些都给大众识别和研究古瓷带来不小的困难。故宫博物院,从陶瓷藏品中遴选出103组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总结仿器与真品之差、各时期仿古瓷的共性与规律等编辑成书,以供读者研究鉴赏。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封面

《青花瓷片纹饰图鉴》
青花瓷碎片纹饰,也研究青花瓷整器极为重要的部分,这本书便是作者余继明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并对其加以研究的成果。
此书不光纹饰参照物较为完整,还对明清年间的常见青花碎片纹饰,进行了有序分类,并注以大约年代,再附上高精度电子扫描、调色彩印的精美图片,成就了这本可供对比、参照的鉴赏手册。
《中国古瓷汇考》
此书为古瓷历史学家李正中和朱裕平继的又一力作,它按时间顺序对中国古瓷的发展、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从“色釉瓷”、“彩釉瓷”、“青花瓷”三类发以详尽探讨,并搭配200幅实物彩图。图文并茂,助于助于文物爱好者对中国古瓷研究与鉴定时遇到的问题,是陶瓷爱好者与鉴赏者的挚友。
《中国陶瓷综述》
同为李正中和朱裕平的著作之一,此书以时代先后为经、各朝陶瓷代表品类为纬,将我国陶瓷发展史记叙详备、描绘清晰。深入浅出的综述、精辟入微的解说,搭配精美实例彩图,带领读者饱览中国陶瓷之美。
《青花瓷纹饰图典》系列
系列丛书由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著,有人物卷、山水卷、花鸟卷、明文款识卷等。书里所汇集的图片,多由各行各业的古瓷爱好者们所提供的,共同编织成一套瑰丽多彩的青花纹饰丛书。
精细入微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较为全面的青花瓷绘文化;纹饰对比图片,带领读者掌握青花瓷断代的方法,提高对词汇艺术的鉴赏水平,在中华美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青花瓷纹饰图典》系列

《明清斗彩瓷器》
斗彩是我国彩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斗彩瓷器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从明清发展至今,它都是瓷界十分热门的彩瓷品类之一。
铁源先生所撰的《明清斗彩瓷器》,对明清两代斗彩瓷器的特征、名作等作了详细的讲解。内容详实、图片颇丰、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及实用性,可供爱好者参考使用。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
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主编。此书前半部分收录了孙瀛洲先生捐献的254件古陶珍品,每件作品都编有生动简介的特征描述,及多幅精美彩图,助于读者捕捉古瓷之美;后半部分编绘了孙瀛洲先生8篇鞭辟入里、言简意赅的古陶瓷鉴定力作。
是古陶瓷研究人员、收藏爱好者们不容错过的鉴定宝典。
《古窑图片鉴真》
此书系统讲述了景德镇从唐五代,一直到明清的瓷器烧造历史,其结合古窑典型瓷片,分析归纳景德镇各时期瓷器的主要特征,并涉有瓷片收藏的相关知识。
对瓷器鉴赏、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值得一品的佳作。
《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
这是我国第一部陶瓷款识鉴定的彩色图典。作者熊廖博士在近三十年方各地博物馆及文物单位,拍摄历代陶瓷款识万余幅,并从中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600余幅撰成此书。
此典分为纪年款、干支款、堂名款、作坊款、纹样款、吉言寺等28个部尖,书后还收入了文献资料及当代著名陶艺家款识,内容详实,方便查阅。



康熙官窑款识之一

《中国瓷器鉴定基础》
作者李辉柄先生长期从事陶瓷考古、研究等工作,积淀数十年经验。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我国陶瓷发展规律出发,论述瓷器的时代特征,下篇讲解我国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年代归属。
这本书为瓷器爱好者、鉴定者们提供非常全面、系统的讲解,可使读者快速捕捉中国瓷器发展的全过程,及各时代特征,掌握瓷器鉴定要领。
《外销瓷器价值考成》
此书与市场结合紧密,它不光标明了拍品的具体尺寸、拍卖时间、估价、成交价,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且还提到了部分拍品的往年成交情况,更助于读者把握多年来市场价格变化,使本书更具指导性,值得一读。
《高安元代瓷器》
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江西高安窖蒇元代瓷器的发现,为元瓷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使用资料。
本书编者刘金城先生为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得天独厚的工作条件使他对元瓷都艺术特色、工艺制作水平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此书也处处彰显着著者水平。此书有别于其他零散、浅显书籍,能让读者对元代瓷器有个系统、深刻的了解。



《高安元代瓷器》内页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吕成龙自1984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便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本世纪以来,欣赏与收藏中国古代陶瓷已成风潮,可相对而言系统研究古代颜色釉瓷的专注还较少。
此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颜色釉瓷的发展历程、呈色机理、鉴赏知识,是以笔者多年研究心得、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考古出土实物资料、科技测试数据完成的著作。
《辽宋金瓷器》
在辽、宋、金时期,北京不光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融合的地区。在这里出土的辽宋金瓷不光丰富多彩,也因地区、民族、烧制技法等多方面的不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质。
此书内容丰富,文字与图片并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大窑口中的精品,一并介绍了每款瓷器的出土地址、馆藏机构等,对收藏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著作。
《中国浅绛彩瓷》
作者梁基永出生于广州一世家,其家族在清末以经销外销瓷著称。梁基永擅书画,业余时间嗜艺术品收藏,所藏陶瓷中不乏珍品。
这本《中国浅绛彩瓷》收录了诸多浅绛彩瓷的原件照片、浅绛彩画家所作之画等等,是迄今第一本研究、探索浅绛彩的专注。
《民国瓷器图鉴》
作者余继明是资深的古玩鉴赏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余老师就致力于瓷器等古玩的收藏与研究。
该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瓷器,按不同的器型做编排,并在相关瓷器彩图旁加注了说明,以便读者研究、鉴赏。
还有这些古代书籍

在中华浩瀚的古籍文库中,陶瓷类古籍的数量虽不多,却本本都是精品,
《陶纪略》《陶说》《南窑笔记》《格古要论》《陶雅》《饮流斋说瓷》等记叙详备、内容充实,为研究当朝窑口、工艺、陶瓷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可对于当今部分读者来说,古籍的内容还是较为晦涩,
书生在此只介绍一二,有条件者不妨一读。
《陶说》
清朱琰著于乾隆三十九年。此书分为六卷,以叙述景德镇窑为重点,卷一说清代前景德镇窑窑的种类样式、卷二记述了宋、明两代的名器及清珐琅瓷等状况、卷三对明代各时期的瓷窑进行论述、卷四至六介绍了唐朝以后历代的名瓷佳作。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格古要论》
曹昭,元末明初人,其父曹真隐藏有大量古法瓷琴书画,曹昭自幼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苦心专研,练就一身鉴定文物的本领。
《格古要论》一书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文物收藏状况,本书借鉴前人成果较多,也时见曹昭个人的精彩论述。曹昭的创新部分内容被公认为本书的亮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我国陶瓷发展史中也蕴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它包含着东方文明、人文、艺术、哲学,也潜藏着时代的变化、人世的更迭,是一项魅力值爆棚的珍宝。
古瓷借名家之手,诉说着自己的一生,
如果你读懂了古瓷的故事,也就愈发品得瓷器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5-2-25 2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2:45 , Processed in 0.1002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