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复: 2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12期):战国时期青铜器及其他文物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27 16: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上一期介绍了西周的青铜器,今天介绍战国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诸多国宝文物,包括禁止出境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造型精美的曾侯乙青铜冰鉴等。
战国时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 中国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时期是 中国 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鲁、卫、 中山 、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 西北 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貌,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战国时期是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 和政 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代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 玉环 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
  这件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1951年出土于 河南 辉县 固围村,长18.7、宽4.9厘米,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物品,国家规定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顶级文物之一。此件带钩由 白银 制成,器形较大,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 白玉 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球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 白玉 琢成的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带钩的制造工艺也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此带钩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曾侯乙青铜缶



  这件青铜缶1978年出土于 湖北 省 随县 擂鼓墩1号墓,是战国时期曾国的物品,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
  此缶盖上有4个环钮,盖用环链扣在肩上的龙形拱钮上。腹部有4个环钮,大概是供移动时捆绑绳索所用。缶的颈和下腹部饰有蟠虺纹组成的蕉叶纹,其上为3匝蟠虺纹,颈部有“曾侯乙乍持,用冬(终)”的铭文,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储酒器。这是目前 中国 发现的最大铜缶,也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铜器。
  这件青铜缶采用分段铸造再拼合的工艺,器身分两次铸接,即先铸上半截,再铸下半截,从内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接合处有凸起的箍带。器表有四条纵向接范的痕迹,由于范块结合不整齐,所以上下的范痕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器耳和钮是单独铸造然后拼接上的。多范合铸技术代表了青铜时代范铸法技术的高峰,这种工艺的熟练应用为大型精美的青铜礼器铸造提供了前提。
  曾国是一个姬姓小国,战国时期为楚国的附庸国,与楚国的关系极为密切。曾侯“乙”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53年-前433年,被称为曾国的“中兴之君”。

曾侯乙青铜冰鉴




  曾侯乙青铜冰鉴为国宝级文物,1978年 湖北 随州 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两件文物现分别藏于 中国 国家博物馆和 湖北 省博物馆。
  铜冰鉴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缶。鉴为方体,像一个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个兽足。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鉴口四角及四边中部分别有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均用凸榫与口沿上相应的榫眼套接。鉴内中部有方孔,鉴内之缶口颈即从方孔中露出,盖之四面各有一兽面衔环,以便启闭鉴盖。盖上浮雕变形蟠纹,鉴体上多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鉴体铭刻“曾侯乙作持用终”。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铜缶亦为方体,小口,斜肩,腹瘦深,平底,圈足。缶盖平顶,上置四个圆环钮。盖沿内折,与缶口以子母榫相扣合。缶肩有四个圆环钮。缶上饰T形勾连纹、菱形带纹、斜三角纹、勾连云雷纹、蕉叶纹、涡纹和浮雕变形螭纹,盖内刻铭与鉴铭相同。鉴与缶的组合,设有专门的机关。在使用时,将缶之口、底与鉴之口、底套合固定,灌酒挹酒不需打开鉴盖,只用打开缶盖即可。这套酒器设计巧妙,铸作精细,形体壮伟,在现知商周青铜酒器中尚无可朋比者。与之同期出土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青铜缶,器形巨大,重327.5公斤。
  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尊缶内底。
  曾侯乙青铜冰鉴的出土,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周代流行在夏季饮冰镇酒恰相印证。这一青铜冰鉴的发现证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已发明了原始的“冰箱”,而冷饮的出现也就肯定不会晚于战国时代。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曾侯漆耳杯




  这两件漆耳杯是战国时期曾国的物品。和曾侯乙青铜缶一起在1978年出土于 湖北 省 随县 擂鼓墩1号墓。
  右侧的漆耳杯高4.2厘米,口长14.6厘米,宽11厘米,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边缘及双耳绘云纹。此墓出土漆器很多,因为是诸侯之墓,随葬漆器的工艺非常精美。
  耳杯是战国漆器中十分流行的一种饮食器,其椭圆形带双耳的造型很独特、时尚。

栾叔青铜缶



  栾叔青铜缶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为战国时期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盛酒或盛水器。“栾书”青铜缶器形似壶,小口,短颈溜肩,圆腹,矮圈足,圈足外缘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片状饰向外侧伸出,底部作十字形凸起。盖顶弧形,盖面内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微凸的卡。盖上和腹侧各有四个对称的环形耳,耳上有阴线的云纹。缶盖与腹表均有铭文。盖铭2行8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腹铭错金5行40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此器相传出土于 河南 辉县 。1958年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将其定名为“栾书缶”,认为栾书即为栾武子,“栾书”青铜缶铸成在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看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


错金银马首形青铜䡇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青铜䡇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的车辕饰件,1951年 河南 省 辉县 固围村出土,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这件错金银青铜䡇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

人形铜灯




  这件人形铜灯1957年 山东 省 诸城 县葛埠口村出土,战国时期齐国使用的照明用具,高21.3厘米、盘径1 1.5厘米。这件青铜灯整体造型为一男子双手分别托举竹节形灯盏,盏盘下有子母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拆卸。男子身着短衣,腰束宽带,脚踏盘龙形底座,形象威武,底座旁还附有一个添油用的长柄青铜勺。青铜灯造型新颖,构造精巧,可能是齐国宫廷中的器物,既是日常用器,也是有装饰效果的艺术品,是王公贵族奢华生活的代表。灯的燃料可能来源于动物油脂。


六山纹青铜镜




  这件六山纹铜镜直径23.2厘米,厚0.6厘米。
  战国铜镜纹饰丰富多彩,仅几何图纹就有山字纹、菱形纹、连弧纹等,其 中山 字纹镜分布地区广,数量多,堪称是战国铜镜的典范之作。
  山字有左旋、右旋两种,根据山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种,其中四山镜出土数量最多,可占山字纹镜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山字纹镜中六山镜的数量绝少,这枚镜是其中的精品。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座外有六个山字纹,字体瘦削,倾斜度很大。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顶住镜缘,每个山字的外框镶有细边,左边细边延长伸至另一山字的底边,形成六出星芒形。钮座外均匀向外伸出六片花瓣,各山字右肋又配一花瓣,共12花瓣,精美华丽。


十六联弧三兽纹青铜镜




  这件十六联弧三兽纹青铜镜直径14厘米、边厚0.2厘米。
  此镜为圆钮,钮四周为花瓣形花纹,边缘内部以等长的弧线连接成16个内向联弧,联弧内有蜷曲飞腾的3个长尾神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中国 的青铜镜铸造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甘肃 省齐家文化遗址中即有发现。商周青铜镜不多见,并且形体一般都较小。从战国时期开始,青铜镜大量流行,铸造、装饰工艺水平极高。


狼噬牛纹金牌饰



  战国狼噬牛纹金牌饰1972年出土于 内蒙古 自治区伊克昭盟 杭锦旗 阿鲁登,长12.7厘米,宽:7.4厘米,重:237.625克,是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饰物。
  这件牌饰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以牛的脊柱为轴,中分画面,四狼两两成对,对称分布于左右。画面线条流动,动感极强,纹饰丰满,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战国时期生活在 蒙古 高原的林胡、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与 中亚 草原的游牧民族联系密切,金属制品的纹饰风格深受其影响,狼噬牛纹即是比较典型的 中亚 草原艺术风格。同时这些民族又受到中原文化的熏染,此牌饰对称布局的画面就带有中原艺术风格。因此,这件器物从制作工艺到纹饰风格,集中体现了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创新。


长角鹿形青铜饰件



  长角鹿形青铜饰件、卧鹿形青铜饰件, 内蒙古 出土。
  战国时期生活在 中国 北方长城沿线广大地区的北方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中原地区及欧亚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形成了自身特色。北方民族使用的装饰品有头饰(包括耳饰)、项饰、服饰等,这些装饰品种类繁多、造型富于变化、制作精美,洋溢着浓郁的北方民族风情。本篇为国博《古代 中国 》展中的部分青铜(金)饰品。




  青铜武士像,战国•赵,1955年 山西 长治 分水岭出土。

靴形青铜钺(yuè)




广西 壮族自治区 平乐县 银山 岭出土。战国时期百越物品,长8.5厘米,刃宽13.7厘米。
  此钺形如皮靴,是具有百越地方风格而与中原不同的兵器。
  青铜钺形似皮靴,銎部呈六棱形,一侧有附耳,钺面饰有网格纹和齿状图案。青铜钺是古代越族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越族的得名与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戉”(钺)这种工具有关。实际上,越人的青铜钺只是 广西 、 云南 地区的西瓯、骆越和滇越人的青铜钺, 浙江 、 湖南 等地发现的青铜钺是岭南越文化向北传播的结果。这些越式青铜钺最早出现在春秋后期,最晚的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其传播范围一直扩展到 东南亚 地区。
  靴形青铜钺是越式青铜钺中的一类,亦被称为“不对称形钺”。关于靴形青铜钺的用途,学术界有除草器、武器、切割器具、祭祀用具以及纺织用具等说法。从各地出土的有关器物看,一些靴形钺制造精美,上面往往装饰羽人舞蹈、羽人划船以及蛇形等图案,这些图案在 中国 南方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青 铜鼓 上也有所反映。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图案和古代越人进行的水上祭祀有关。因此,类似图案表现在靴形青铜钺上,似乎也显示出这类器物有祭祀用的可能。


插栓式人首方柱形器



  1973年出土于 广东 省 四会 县,战国时期百越国物品,一件长24.1厘米、宽2.3厘米、厚2厘米,底部插栓8.7厘米;一件长23.5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底部插栓8.2厘米。
  该器可能是用以固定棺木的铜质部件。器体呈长方形,上端饰浮雕人首,人首脸颊较瘦,鼻细长,双椭圆形目内凹,嘴内凹,有双耳。长颈收束,窄肩,肩下有格,下接细长方柱。柱下端有一孔,内插一细长方形栓。
  百越是战国时期生活在楚、越以南地区的部族,分布在今 浙江 省南部到 福建 省 福州 一带的称"闽越",今 广东 省、 广西 壮族自治区及 江西 省南部的称“南越”。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



  错金银犀牛青 铜带 钩,1954年 四川 省昭化县宝轮院出土,长17.5厘米、高6.5厘米,战国时期巴国物品。
  带钩整体为独角犀形,颈有双鬣,鼻向前伸成钩,钩端作口首兽头形,造型异常优美。巴人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 四川 省东部的部族,习惯于乘船在水上渔猎,后亦从事农业生产。巴人最后迁都于今 四川 省 重庆 市嘉陵江沿岸一带,因长期与楚接壤,受楚文化影响甚深。以独木舟作船棺而葬是巴人的风俗。
  此件带钩为古代巴人制品,造型独特,惟妙惟肖。呈犀牛形,犀牛体型健硕,鼻上有双角,前角长且弯曲。犀牛鼻端伸出一柱形钩喙。通体饰卷草纹,用以表现犀牛皮肤的褶皱,纹饰绚烂而有致,极具装饰效果。


错银卧牛青铜镇




  错银卧牛青铜镇,长10厘米,高5厘米,于1956年在 安徽 寿县 出土,战国时期楚国文物。
  古人习惯跪坐于地、床、榻之上,必铺席,文献中也称作“筵”。为了避免起身和落坐时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将其四隅压住。青铜镇就是用来压席子四角的用品,完整的一套为四枚,多动物造型,如虎、豹、辟邪、羊、鹿、熊、龟等。
  《楚辞•九歌》有“ 白玉 兮为镇”的词句,但考古发现中极少见到玉质的镇,质地以铜为多,其工艺有銮金或错金银。
  这件铜卧牛,蟠伏顾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精美的错银云纹装饰,不仅动感十足,且充满神秘气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四字,《周礼•天官•大府》职云:“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于受藏之府。”“大府”是王室掌管财币货藏的机构,是王室府库的官长,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此器当是大府所藏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异常精美。

楚国青铜编钟




  1957年 河南 信阳 长台关出土,制造于战国时期的楚囯。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记载楚历屈之月,晋国救戎于楚的事件。经试音发现这组编钟音阶准确,音质优美,每枚钟都能发两个乐音,两音之间为大三度关系,符合现代声学原理。该编钟音律准确、声音悠扬。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携带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用这组编钟演奏的。
  周朝是依靠礼制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编钟这种礼乐用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西周早期出现三个一组的编钟以后,其每组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春秋战国时期,上层贵族仍沿袭周王朝的一些礼制,因此在其大墓中经常陪葬编钟、编磬。
  西周时期贵族的音乐,主要是配合礼仪演奏的,曲调讲究严肃、平稳,伴奏的乐器以钟、磬、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被称为“金石之音”。《荀子•乐论篇》中谈到各种乐器之音在礼乐中的作用: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管等似日月星辰。礼乐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雅乐”,可在庙堂上制造出一种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庄重气氛。


锦纹青铜戈



  这件青铜戈长24厘米,相传出土于 湖南 省 长沙 市。
  此戈有四穿,长胡两面均有方胜形锦纹,极工细美观。据研究,这样美观的方胜形锦纹,是用硫化铜特殊工艺处理的结果。经过这样的处理,兵器既美观,又可防锈,反映了 中国 古代高超的冶铸水平。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有能力与秦抗衡统一天下的对于。春秋的吴、越诸国战国时都归于楚,因而楚国多名剑,兵器制造有极高的水平。 这把精美的兵器,决不是一般士兵或低级军官使用的,它肯定是某一位高级将领的兵刃。此戈出土时为两件,可能是一对。
  此戈援身略上扬,背微鼓起,呈长弧状。直内,尾端向下弧弯呈钩状。胡上有3个长条形穿,上阑处有1个三角形穿,内上有1个长条形穿。援身和胡上均饰双线组成的菱形纹,并在双线相交处饰一圆点。
  据研究,此戈精美的纹饰是用硫化铜特殊工艺处理的结果。经这样处理,兵器既美观,又可防锈,反映了 中国 古代高超的铸造水平。此戈上的双线菱形纹是典型的吴越兵器上的装饰。公元前473年,吴为越所灭,公元前333年,越又为楚所灭,此后吴越地区完全为楚控制。在战国时期,楚与吴、越一直毗邻,时战时和,因此,吴越的精美兵器有可能流入楚地,这也是战国时期楚文化区内出土较多吴越兵器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此戈当时共出土2件,可能是一对。由于制作精美,其使用者的身份不可能是一般士兵或低级军官,当是一位高级将领。


错金鄂君启铜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
↑错金鄂君启铜节。1957年 安徽 省 寿县 城东丘家花园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的水陆交通运输凭证。就形制而言,节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舟节  长30.9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有错金铭文9行165字;车节  长29.6厘米,宽7.3厘米,厚0.7厘米,有错金铭文150字。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王命传青铜虎节




  “王命传”青铜虎节相传出土于 安徽 寿县 ,长12.4厘米,高7厘米,厚0.5厘米。战国楚王发布的印章符号,用于交通凭证。
  节是调动军队、出入关驿及征收赋税的凭证,同时双方各持一节,合符验证无误才能生效。此节整体成虎形,正面背上刻“王命传遽”4个字。大意是:王命令各驿站,凡有人持此节过站,可借与车马及饮食。


令狐君嗣子铜壶




  相传1927年 河南 省 洛阳 市金村古墓出土,高46.5厘米、口径14.8厘米,战国时期 韩国 物品。
  铜壶盖四周出6莲瓣,器身有5道蟠螭纹,中间以凹下的环带相隔。该壶颈部有铭文23行50字,内容是令狐君的嗣子铸壶的颂辞。令狐在今 山西 省猗氏县西南。战国初晋封其大夫于令狐,称令狐君。
  该青铜壶分壶盖和器身两部分。壶盖上有镂空的六莲瓣状捉手,下有子口以纳入壶身中。壶身侈口,束颈、溜肩、鼓腹,壶底有圈足,肩部两侧有相对的衔环耳。盖缘和壶身均饰散虺纹,其中壶身纹饰共5周。铭文位于壶颈部,共23行50字,中有“命瓜”(令狐)字样,揭示了器主的族氏和身份。
  该壶出于 洛阳 金村的一座墓葬中,同出者两件,形制、纹饰和铭文基本相同,另一件在 加拿大 多伦多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命瓜”在文献中写作“令狐”,见载于《左传》、《国语》等,其地在今 山西 临猗 一带;春秋中期,令狐是晋国魏氏的封邑,战国时期归属魏国,令狐君当与魏国有密切关系,作器者为其后嗣。 洛阳 金村墓地的性质,历来有秦墓、韩墓、周墓等几种说法,当以东周墓或周墓最为可能,有学者推测令狐君嗣子可能为周王之臣子。
  壶为盛酒器,按形状分方壶和圆壶两类,在东周较高等级墓葬中,青铜壶大多成对出现。此类带莲瓣状捉手的壶盖,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代表器物有著名的莲鹤方壶。与本器形制较接近的有山彪镇1号墓出土的几件青铜壶,有的在莲瓣内还有立鸟。


鸟形青铜匜



  1952年出土于 河北 省 唐山 市贾庄,通高16厘米、通长22.9厘米。
  这件青铜匜流部呈鸟首形,上有眼、冠、耳,上喙可开合;匜身呈横椭圆形,圜底,下承三个细高的兽蹄足,后有鸟首“S”形鋬。流部鸟首饰鳞纹,并有一道凸箍,口缘下饰一周纹,腹部饰横鳞纹,匜内底饰鸟纹。
  此青铜匜形制较特殊,与其形制相近的还见于 河北 灵寿 西岔头和 唐县 北城子等地,地域特征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7 1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习愤,应为古人习惯[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7 16: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笔打字的笔误。谢谢提醒,已更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2:42 , Processed in 0.0942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