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回复: 0

古陶瓷鉴定常识系列——瓷器的纹饰(一)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7 19: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陶瓷的装饰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便出现了简单的几何、动物纹样;到了夏、商、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装饰就显得非常普遍了,它开始发展成一些圆圈纹、涡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纹饰;秦汉时的弦纹、水波纹、绳纹,南北朝时的莲花瓣纹、卷叶纹等等,历代陶瓷器纹饰都有着令人惊服的成就。而当我们仔细审视它们间的变化演进时,会发现其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而一种纹饰图案的出现,不仅受到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帝王爱好等原因的影响,也和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瓷器,通过造型以外的纹饰设计,给人以整个器物的装饰美感。
如何鉴定古陶瓷纹饰,主要从装饰方法、纹饰题材、纹饰色彩三个方面着手。
一、纹饰的表现手法
所谓瓷器的装饰方法,就是指运用刻划、绘画、上彩等多种工艺手段来美化瓷器的一种艺术形式,瓷器上的颜色釉和图纹,都属于瓷器装饰的范畴。从原始彩陶开始,陶器就有了较为丰富的装饰,历经世世代代匠师们的钻研和探索,至宋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种种装饰技法。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大兴,釉下彩和釉上彩绘品种辈出,在我国陶瓷艺术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响博大深远。
瓷胎与釉是进行瓷器装饰的主要载体。历代制瓷艺人们以其广博的视角,在充分考虑器物自身的适用性条件下,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适时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精湛的装饰技法。
瓷胎装饰是指在瓷器胎体上直接刻划、模印、镂雕、堆塑各种纹饰、图案、文字和装饰物并施釉后表现一定装饰效果的装饰方法。工艺上是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进行,也有少数是在施釉后进行的。在鉴别时,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观察每件器物的制作工艺水平,刻划一定要有力度,线条要流畅,纹饰要清晰。在陶瓷发展史上,每个时代的装饰风格和突出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唐宋时期的瓷器注重胎的装饰,贴花、刻划花工艺最为突出。下面简略介绍:
1.划花(图1~图4)
是一种使用木制或金属工具(针状或签状)在尚未干透的坯胎表面划出线条纹饰的装饰技法,其纹饰呈阴纹线条状。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的划花纹饰已相当成熟。单纯以划出的线条为主要表现力的划花纹样,多单独运用,如五代宋初越窑的细线划花已很精美。两宋时期是我国瓷器划花装饰的巅峰时期,有单线的划花,也有以双线条来勾勒花卉轮廓的。在宋代磁州窑系的品种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珍珠地划花,是戳印和划花两种技法的结合。还有一种点划花,似锥刺纹,细密如芝麻点状,又称作蓖点纹,多用作地子或是其他辅助纹饰。
因划花纹饰较刻花轻柔,施釉烧成后的纹样显得灵动、雅致而秀丽,两宋时期在河北定窑、福建同安窑、陕西耀州窑、景德镇窑和河南临汝窑等瓷器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仿定窑划花的器物较多见,划花线条不够灵动。



图1 五代越窑青釉划花人物纹水注



图2 北宋定窑刻划花石榴纹碗



图3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龙虎纹瓶



图4 新仿宋代青白瓷划花碗

2.刻花(图5~图7)
刻花是用竹质、骨质或铁质的平口或斜口的刀状工具在尚未千透的坯体上刻出花纹线条的装饰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刻花一般是与划花相结合运用的,故有的又称刻花为“刻划花”。
刻花与划花相比,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纹饰有凹有凸,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厚薄形成釉色的浓淡呈现出的花纹,质感较强,格调清新高雅。刻花装饰是元代以前陶瓷装饰中最为普遍的装饰技法之一,其中以宋代耀州窑青瓷刻花的装饰题材最为丰富,成就也最为突出,其刀法犀利流畅,使刻出的花纹清晰地凸现于坯胎之上,给人一种立体浮雕之感。耀州窑的纹样多取自民间常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早期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纹为主,宋中期以后题材更加丰富,主要有水波游鱼、鸳鸯戏莲、凤衔灵芝、水波鹅鸭、婴戏纹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装饰题材在幽静雅致的玻璃质釉下,显得晶莹生动、流畅洒脱,而现代耀州窑仿品刻花则缺乏生动感且刻工粗糙。



图5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



图6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水注



图7 新仿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水注

3.印花(图8~图11)
用刻有纹样图案的印戳或模子在尚未干透的坯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这种技法称之为印花。最早的印花种类主要是压印,即是用表面有花纹的器具通过挤压或拍打在坯体上从而印出纹饰。该装饰手法孕育和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特别是在我国的华南地区,陶器大多为夹砂绳纹陶。商周时期盛行于南方的印纹硬陶上的纹样,多为网格纹、曲折纹、编织纹、叶脉纹以及云雷纹等纹饰,系用刻有纹样的印拍拍印而成,多装饰于器物的肩、腹等部位。东汉、两晋时的青瓷罐、盆等,其腹及颈部也出现了大量的拍印方格纹、罐的耳系上也装饰有大量的拍印米字纹和焦叶纹等。历经隋唐至宋,随着瓷器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更多华丽装饰技法的兴起,压印这一简单的装饰技法开始衰落,既之兴起的模印印花逐渐盛行。
所谓模印,是指用刻有花纹的模子(范具)在坯体表面按压出纹饰。唐、宋瓷器的印花,多属于此类。由于具有某种风格和纹样装饰的瓷器倍受人们的喜爱,在刻划花装饰技法不能满足该类产品快速批量生产的情形下,制瓷工匠便发明了具有同样风格和纹样的印花工艺,从而不仅提高了瓷器制作的效率,也使产量大增。模印技法在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许多瓷窑都运用了这种装饰技法,如河北定窑的印花纹饰,构图十分规整,密而不乱,酷似一幅幅织锦图案。另外,陕西耀州窑、四川彭州窑的印花装饰,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应注意现在定窑、耀州窑二窑址出土的残器中,有不少古印花模具,现代仿古器常有用老模子印新胎的现象,从花纹风格看非常好,宛如真品,实则为仿品。鉴别此类器物时还需仔细观察胎质、釉色等方面再下结论。



图8 西晋青釉印纹豆



图9 宋定窑白釉印花龙纹盘



图10 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印模



图11 新仿宋代耀州窑印花碗

4.剔花(图12~图14)
有留地剔花和留花剔地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是在施釉或者施彩的坯体上用刀状工具剔除事先在坯体表面勾划出的纹样,使纹样部分露胎;后者则恰恰相反,是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除花纹以外的部分,使花纹凸起在坯胎之上,达到浅浮雕效果。总之使其形成胎色与釉色的鲜明对比,施釉烧成后,显出很清晰的花纹。
剔花装饰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为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产品,这一技法有直接在釉上或在施有化妆土的胎体上单独进行的,也有与填彩相结合应用的(即“剔花填彩”)。其最有特色的剔花装饰,表现效果多为白地黑花或黑地白花。在装饰效果上,无论是黑剔花还是白剔花,均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纹饰突出,给人以古朴厚实的艺术美感。现代仿品常见北方磁州窑系的黑釉剔花器物,胎体厚重、剔刻粗糙、纹饰死板,多见器身作假出土现象,剔花黑釉器的黑釉过于光亮。



图12 宋磁州窑剔花白地黑花牡丹纹罐(剔黑釉露白地)



图13 元磁州窑剔花凤穿牡丹纹罐(剔粉露胎)



图14 新仿金代磁州窑剔花瓶

5.贴花(图15/图16)
也叫贴塑,即先用泥坯为原料,采用模制或捏塑等方法制出各种单独的人物、动物和花朵等花纹图案,然后用坯料泥浆粘贴在己做好的瓷坯外表上,谓之贴花,是与模印或捏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该装饰方法在两晋时期的青瓷上就已出现,如晋代贴佛青瓷琢器的肩部、腹部常附着“兽耳衔环”(即铺首),或贴以狮面或佛像等浮雕纹样。这种装饰手法来源于青铜器,青瓷在承袭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及创新,南北朝时期的莲花尊,主要的装饰技法技法即是贴花。唐代颇负盛名的长沙窑瓷器以及唐三彩上的模印贴花,已成为唐代的装饰主流,贴花工艺进一步得到发展。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更是将贴花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青瓷盘、洗的中心出现露胎贴花双鱼纹或露胎龙纹、梅花纹等,因贴花部分未罩釉,烧成后呈红褐色泽,与青釉相衬,极为鲜艳,这也是元代龙泉窑的一大特色。现代仿品则较为粗糙,露胎纹饰窑红色鲜艳并有光泽。当今市场仿制龙泉窑作品水平很高,还见有龙泉地区烧制的青釉露胎龙纹大盘,非常精美。



图15 唐三彩兽面贴花三足鍑



图16  元龙泉窑青釉贴花露胎鱼纹大盘盘心

6.剪纸贴花
剪纸艺术由来己久。唐宋时,民间有把剪纸艺术运用于漆绘和雕花艺术的,但运用于瓷器装饰则是在南宋以后,为吉州窑瓷器所特有。南宋吉州窑的匠师把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工艺移植到瓷器上,把剪纸与制瓷工艺两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方法是用剪(刻)成的纸花在坯体(或者是化妆土、底釉)上贴伏平整,施釉后把纸花剥去再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花纹。题材有花卉鸾凤、蛱蝶等,形象生动质朴;也有“福寿康宁”、“锦图满堂”、“长命富贵”等剪纸文字纹样,多装饰于黑釉茶盏的内壁。吉州窑早期的单色剪纸,继承了漏花印板方法。将剪纸直接贴在坯胎上,施上黑釉后揭去剪纸,得到釉色和胎色对比分明的图案。这时的单色剪纸以团花为主,多为民间剪纸的鞋花、帽花图案,直接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烙印。后来吉州窑的匠师们又运用多种手段。在剪纸图案的细部加以描绘或刻划,使图案更显得生动。



图17 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碗

吉州窑的另一独特装饰技法是木叶贴花,其装饰方法与剪纸贴花大同小异。只不过木叶纹不是由剪纸得来的,宋代制作方法已失传,据说是把天然真实的树叶经过浸泡发酵,稀释叶肉保留叶茎和叶脉,然后将其贴于施过深色底釉的胎坯上入窑烧制而成的。烧成后的树叶成灰,在高温下叶片处呈现出树叶形状的窑变釉,甚至连叶脉都能显现出来,但叶片不完整,在黑色地釉的衬托下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形态逼真。这看似简单平常的却明亮华贵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平和而深邃、简洁而韵味无穷的灵感,带给人们以古朴而超俗的感觉和广阔、细腻的想象空间,让人爱不释手。



图18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市场上新仿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的小碗、小花瓶较为常见,仿品中木叶纹多数呈黄色玻璃釉状,黑色地釉极为光亮,叶片完整,与真品差别较大,不难识别。但木叶纹若呈窑变釉状态,则需结合胎体认真识别。



图19 新仿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

7.捏塑、堆塑(图20~图26)
捏塑是采用手捏和雕塑手法制作出艺术形象的造型或某种部件的一种装饰方法。此种手法可以用来制作一些小型或微型的艺术造型或是制作在拉坯轮制中无法做出的器物或器物部件。如各种儿童玩具、瓷塑观音造像、器盖的盖帽、瓷罐、瓶的耳系等,多用手捏和雕塑两种手法结合运用制作而成。用此种技法制作的坯体,相对于轮制坯体而言,不是很规整,器表也通常留有明显的指纹。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就有陶塑人头像出现。流行于汉代墓葬中的明器,如一些手捏的陶质狗、猪、鸡、鸭、牛等牲畜家禽,面目不一形态各异的陶俑。晋代青瓷壶腹部多见鸡头、羊头形的壶流,均系捏塑而成。唐宋时期青瓷肩部捏塑的龙装饰简练生动,也非常精美。唐宋四川邛窑、北方磁州窑的各种瓷塑小动物,形态皆灵巧生动,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堆塑亦称“堆塑”、“塑贴”、“堆雕”,又作“堆花”,是用与坯体同性质的瓷土将各种花纹图案做成浮雕状,然后堆贴在器皿上,或以雕塑好的艺术形象堆附于器体上,呈现出浮雕、半圆雕或圆雕的效果。堆贴技法与贴花在做法上比较相似,不同的是堆贴的纹样更具有立体感,表现力也更加突出。
堆贴的艺术作品有些是模具翻制,有的就是手捏而成,天真自然。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附加堆纹就是这种技法最早的具体应用。在魏晋南北朝时,用于陪葬的随葬品——堆塑罐,将这种技法应用得淋漓尽致,各种楼阁、人物、飞鸟、走兽等,无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自唐宋至元代,南方地区墓葬中较为流行的随葬品——魂瓶上的装饰,将这一传统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南方瓷窑仿制有许多带堆塑的大型谷仓,因这类器物均为出土器,所以仿品不仅堆塑粗糙,同时还作假出土、假剥釉,需注意。



图20 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



图21 西晋青釉捏塑虎头罐



图22 南朝青釉捏塑鸡头龙柄壶



图23 唐越窑青釉堆塑蟠龙罂



图24 南宋龙泉窑青釉凸雕龙纹盖罐



图25 宋青白釉堆塑龙纹瓶



图26 宋青白釉堆塑人物瓶

8.镂空(图27~图31)
亦称镂孔或透雕,是用尖利的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对坯体上已设计好的纹样部分透雕出纹饰或将纹样外的空地镂通,这种技法一般多用于相对简单的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类型中,这种装饰手法常出现在陶器如豆、高足杯等一类圈足器的器足上,比较盛行的有三角形、方形、圆形、长条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纹样。宋以前,镂空多应用在香熏、炉等器物的装饰上。两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越窑和耀州窑等工匠们已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一装饰技法了,装饰的器类除了传统所见的香熏、炉外,还有盏托、盒盖、枕等器物,其表面均镂饰有美丽的花卉纹和各种花形孔,甚至于在一些祭祀和陈设用品以及高级生活用瓷,这种技法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被装饰器物具有玲珑剔透的金银器和玉雕品的效果,艺术价值极高。清乾隆时由督陶官唐英设计烧制的粉彩镂空转心瓶是我国陶瓷史上设计最精巧、工艺最复杂的瓷器样式之一,是镂空技术发展的巅峰。当今市面上仿古代镂雕的器物,镂雕仿制工艺厚重粗糙,且多在器物表面用涂抹泥土的方法来制作假出土掩盖粗糙的工艺。



图27 宋耀州窑青釉透雕灯



图28 元青白釉透雕人物建筑纹枕



图29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图30 明龙泉窑镂空狮戏珠纹绣墩



图31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8 04:18 , Processed in 0.1083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