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回复: 0

明代青花瓷的赏与鉴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5 11: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中最重要的传统产品之一,成熟青花瓷器出现于十四世纪的元代景德镇。
入明,青花瓷器成为皇家烧造的御器,整个明代,青花瓷器一直是官窑瓷器的主流产品。
后人对明代官窑青花瓷十分推崇,尤其是永乐、宣德和成化产品。洪武官窑青花也成随着1970年代中期以后对洪武瓷器研究的深入。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明瓷。明代中晚期,景德镇官窑大量进入宫廷。
由于官窑的烧造。
明代民窑业长期受到压制,瓷业发展速度有限。十五世纪中期,一度曾涌现出不少青花瓷精品。以后成为常规烧造品种。十七世纪以后,民窑青花烧造上了一个台阶,佳品不断出现,大量产品还销往海外

一、明代青花瓷的始烧与发展


1、景德镇官窑青花瓷

洪武陶厂的官窑青花瓷
永乐宣德“黄金时代”的官窑青花瓷
格调清新的成化官窑青花瓷
弘治至万历烧造的官窑青花瓷
2、民窑青花的烧造与发展

从空白期到转变期
洪武至宣德忙于烧造官窑瓷器,受元末明初战乱和官瓷烧造影响,景德镇民窑陷入低谷
十五世纪中期的正统、景泰和天顺民窑青花取得了重要的烧造成果
通常,皇家瓷器停烧的间隙时期,是景德镇民窑的发展时期
成化至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烧造几乎没有间断,产品主流也是青花瓷
在官窑烧造时期,民窑瓷器的烧造受到很大限制,以普通民用器为主
明万历中后期官窑基本上停烧,此时到天启崇祯时期,民窑业有很大发展,民窑青花成为景德镇产品的主流

明代官窑瓷器可分三期产品。三个时期中,除洪武釉里红瓷器发现多于青花外。青花瓷始终是烧造主流。
早期:洪武、永乐、宣德
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
在这九个朝代中,洪武、永乐、宣德和成化烧造的官窑瓷器是最受人欢迎的,最名贵的明代官窑瓷器也多出自于此四朝。如:
洪武青花和釉里红
永乐甜白和鲜红及青花
宣德青花、单色釉和彩瓷
成化青花和斗彩
还有嘉靖到万历的青花与五彩

早期

洪武——官方创建景德镇陶厂,开烧官窑瓷器。主要特色产品:釉里红、青花。相对元代和永宣时代,青花瓷烧造成功率似不太高,发色相对稍差
永乐——建立御器厂。名品: 青花、甜白、鲜红釉。青花瓷为主流,传世量较大,质量优异者颇多
宣德——扩大烧造。与永乐朝相提并论,被称为明代烧造的黄金时代。青花瓷为主流,传世品质量优异
正统、景泰、天顺继续烧造,青花瓷为主流。由于瓷器不书款,长期情况不明。史称“空白期”、“黑暗期。传世品质量上乘

中期

成化——明代又一个烧造辉煌时期。名品:青花、斗彩等。青花瓷为主流,传世品整体质量高超
弘治——继续烧造与成化类似产品,但规模大大缩小。特色产品:娇黄釉。青花瓷为主流,传世品整体质量上乘
正德——御器厂规模扩大。特色产品: 素三彩。青花瓷为主流,传世品整体质量较高

晚期

嘉靖——朝廷需要大量祭器及宫廷用器,御器厂大量烧造之后又实行官搭民烧。主要产品:青花、五彩。青花瓷多于五彩器,依然为主流。官搭民烧产品相对较差
隆庆——短时间烧造宫廷用瓷。产品:青花、五彩
万历——大规模烧造官瓷,御器厂供应短缺,继续实行官搭民烧。主要产品:青花、五彩。青花瓷为主流。
天启、崇祯两朝,景德镇官窑基本停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

从已发现的正统至崇祯民窑瓷器来看,青花所占比重极大,无疑属于主流
明代民窑产品,内销外输产品极其丰富。传世和出土物证明:
明代民窑青花的使用人群,上自藩王、官员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各色人等使用的产品质量多有不同。可分上中下三等

二、明代青花瓷的“”与“鉴”


何为赏?
简单的说是观赏、欣赏和赏玩
古代文献谈到明代青花瓷,基本上都是以赏为主
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主要有宫廷陈设和实用两大功能,还有朝廷礼仪机构的陈设和实用器等两类,其中包括祭器、供器等器物
明代民窑青花瓷包括陈设和实用器
陈设瓷可分为藩王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用瓷,还有纯民用瓷器包括精细日用器和粗瓷等

何为“鉴”?
过去说的鉴赏,包含着“鉴”与“赏”两种,收藏瓷器,首先应是通过“鉴”,然后才能领悟“赏”的本质。假如看到一件经过明确鉴定的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欣赏者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假如看到或了解到这是一件仿制的永宣官窑器,那体会到的只会是模仿能力强与弱的不同感受。

因此,“鉴”与“赏”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欣赏明代青花瓷是如此,欣赏所有陶瓷器文物应该都是如此
1970年代-1980年代,文物界和收藏界经历过一个以“赏”为主的阶段,不过,这一阶层规模较小。
“鉴”主要集中于专业领域,国内有部分老一辈专家领衔的鉴定队伍,瓷器鉴定主要在专业圈内,收藏爱好者不多
当时,出版物对如何赏玩瓷器有一些表现形式,以器物图录和赏玩文章为多
后来,市场仿品充斥,很多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赏玩和品味,希望在产品本质方面有深入的认识,学习鉴定知识成为很多人的需求
再往后,鉴赏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已有很多人士对明代青花瓷器有很高的认知水平。这部分人群的鉴赏观念已与众不同了,有的人士拥有精美的产品收藏。

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一般特征:

胎体制作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制作是元代的继续和发展,一般器物的胎体比元代的薄,但比清代厚重。
瓶、罐、缸等类琢器有衔接现象,有的器身有一道甚至两道接缝,也有的甚至有两道接缝,器口内颈部接口明显。这种现象尤多见于明初如洪武年间以及明中期以后的制品。盘类制品常见内底周围下塌,中心微拱起。
釉色 有青白、卵白、洁白三种,以青白色为最多。
这种青白色与宋元青白釉不同,白的程度高。青的程度低。卵白色釉多见于明早中期部分产品中
明中期瓷釉色有的较白,内外壁呈青白或卵白色。釉层普遍肥厚,光亮。
底足处理 一般盘、碗、碟等圆器底部多有釉,但大型盘、碗露胎者较多 ,特别是洪武、永乐、宣德等三朝制作的大型器
一般琢器亦多有釉,但大器基本上无釉,或者底中心有一小圈施釉釉下书款。永乐、宣德的大型盘、碗 (洪武的中型盘) 底为细砂底,十分光滑。
款识 明瓷书款器甚多,款识形式也多样化。
官窑器多书写四字或六字官款,书款十分规矩。
民窑器书四字或六字仿官款、吉语款、千支纪年款或题记、堂名款、人名款、花押款等。
官窑款的书写自永乐年间始见,民窑器各种款识以青花为多,也有少量用红彩书写,也有划写款和刻款。
后人对明代款识的仿书十分多,一般均仿四字或六字官款,现在对民窑瓷款识的仿书也相当多,鉴定明瓷款识,应重点了解的是仿官款。

洪武官窑青花瓷

明初青花与元青花的共同点共同点:
1、均采用进口青料亦即苏麻离青画彩,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均有黑斑出现。
2、绘画方法基本相同。
3、纹饰风格接近。
元青花瓷器与明初青花瓷器在烧成后有不同的使用途径
元青花大量输出海外,2012年,上博元青花大展时,我们曾统计,国外发现元青花的点多于国内发现点
明初及以后,青花瓷绝大多数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专用品,朝贡贸易开展后,有部分成为赏费或交换物品去往他国因此,元青花分散于海外较多。明初青花留存宫廷收藏更多
造型 洪武青花通常有梅瓶、大盘、墩子式碗、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菱口盏托、高足杯等几种,御厂旧址出王物中也有这类形制,但最多的是各式大盘。
纹饰 缠枝扁菊纹是洪武青花、釉里红瓷上最常见的纹饰,此外还有缠枝牡丹纹和五爪龙纹。龙纹多绘于瓶类作品,扁菊纹和牡丹纹通常绘于盘、碗的内外,瓶或执壶器外,盏托的器内。
碗口或圈足外多绘连续回纹一周,有的绘缠枝扁菊纹、如意云纹等。还有各种不同的四季花卉等。
认识洪武官窑青花注意要点:
胎体厚重
产品兼有元青花和永乐宣德的纹饰特征
传世品种稀少,墩子式碗、大盘稍多
青花发色蓝黑色居多,黑斑深沉,颜色过于鲜艳者要注意

永乐官窑青花瓷

永乐青花色泽 以进口“苏麻离青”为饰,青中带宝石蓝色成为这时期官窑青花的基本色调,常见这种色泽中出现铁锈斑点 (通常称为黑疵),有的呈结晶状,色淡处斑点较少,色浓处呈深黑色,色深者有的甚至以手摸时有不平整感
这种黑斑造成的不平整或沁透釉底和斑点,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青花色调,给人带来一种古雅的韵味。这时期的青花晕散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有些器物线条显得不十分清晰
制作特征 永乐青花制作远较洪武青花讲究,但不少方面还保持着前朝遗风,如大盘底部都不施釉,而小型器大多施釉。各类器物底足比宣德器底足略大,体量亦略轻。底足旋削十分平整,旋削时采用平削方式。
永乐青花 (包括其他类器) 碗口多外敞,从断面看边锋坚利,有的碗底足中心有鸡心状突起,故称之为鸡心碗,碗足均比一般碗足小。
永乐青花纹饰 有花卉、龙凤、花鸟、人物等,以花卉图案为最常见。图案一般均较疏朗,常见的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菊、折枝花果等。器物多有辅助纹,如碗、盘瓶、罐的口沿、下腹部通常饰一周辅纹,有回纹、波涛纹、如意头纹、蕉叶纹以及卷草、海水纹等。
主体纹样中的部分花纹与前代不同,如缠枝莲纹,花朵大而叶子较小。龙的形态也有了新的变化,身量从细长转而变为较胖,龙爪有三爪、四爪、也有五爪。
永宣两朝瓷器有书款与不书款的区别,因而古人对两朝青花的评价有时不尽相同,因为永乐青花没有款识,宣德青花绝大多数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或“宣德年制”四字款,因而人们对宣德青花评论得更多,对永乐青花评论相对较少。
对永乐青花记述最详细的是明末谷应泰《博物要览》 中提到的压手杯:
“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戏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压手杯,系永乐御器厂所烧,五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在该院康房里所藏清代雍正瓷器中找到了三件如谷应泰所述的作品,胎体较厚,外绘青花缠枝花纹,杯心分别为鸳鸯,而且中间还有“永乐年制”四个篆字。
由于这种杯体积小,胎壁较厚,古人常以手压之,故名压手杯,精雅古朴,颇有韵味。对这种压手杯,由于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未见出土,因而有的学者对之存有怀疑态度,现在已经纠正了。
近年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旧址里,发现一件青花压手杯残器,进一步证明了这种产品出自永乐官窑。
永乐朝景德镇御器厂经过持续烧造,青花瓷中出现了许多造型优美俊雅、纹饰秀丽疏朗、青料发色浓艳幽菁的精品,如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式执壶、双耳扁壶、长颈大扁壶、双耳伊斯兰花纹扁壶、深腹罐、盖罐、双系小罐,盖盂、盏托、炉、洗、直口碗、撇口碗、鸡心碗
还有各式大小盘,其中仅大盘就不下二十种,最大者直径近69厘米。许多器型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有不同的纹饰
从制作看,永乐青花制作远较洪武青花讲究。各类产品修胎比洪武器胎更加光细洁净,底足制作也更为考究。
永乐青花与洪武青花相同的是,洪武青花不书款,永乐青花也少有书款器,目前能见到的永乐有款器仅见少量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官窑青花瓷

绘有人物题材的青花瓷,在宣德官窑瓷中不是孤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有好多件,有碗、盘、高足碗等。此器画有庭院山水,青花发色、绘画水平和制作工艺均十分精湛。
青花花口龙纹碗、折枝花莱纹葵口碗、缠枝莲纹碗等,是数十种宣德青花碗中的几种形式,这几件作品,制作均十分精美。
花莱纹大盘、枇杷绶带鸟纹盘和缠枝花纹折沿盘也是代表青花盘中的三种风格,花莱纹盘,形体硕大,口径在58厘米以上,所绘图案在永、宣大盘中亦属少见,如此大盘的制作,反映了景德镇官窑制瓷的高超水平。
宣德官窑青花瓷大多数书四字或六字朝代官款,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产品更清晰,历代文人论述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
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产品实际上还是较难区分,旧时国内古玩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此说将继续延续下去。
从实物看,宣德官窑青花瓷中确有许多比永乐朝更为完美的产品,宣德青花产品变形、青花色泽晕散现象已较永乐为少,传世的作品几乎色色俱精,因为绝大多数是在出厂时经过严格验收后谭往北京内廷的。
如收藏量最丰富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据介绍有两千多件宣德瓷器收藏品。1998年,该院举办了一个《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展出了202件宣德官窑瓷器,其中不同种类的青花瓷器竟有130多种(包括有些形制、纹饰大同小异的作品),是传世宣德青花瓷中种类最为齐全的收藏机构。
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另外,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都有不程度的收藏。
《大明会典》卷一九四记载:“宣德八年尚膳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官一员,关出该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这是宣德后期的一次烧造记录,宣德十年,这一朝代就结束了,所以,如此庞大的数量肯定难以完成,但在此以前的八年间,景德镇官窑已经烧造了大量的瓷器作品。
可以想像,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的烧造量是十分大的。
从传世及出土实物看,宣德官窑青花瓷的品种十分丰富,造型较为别致的如大天球瓶、梅瓶、扁壶、空花薰、僧帽壶、灯、豆、漏斗、尊、洗、折方瓶、三足炉、鸟食瓶、砚滴等,还有高足碗、盖碗、钵等,至于盘、碗类产品那就更为丰富了,大中小各式均有,有厚胎的,也有薄胎器。
所见罐类制品至少有十余种,瓶类制品也多种多样,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外来形式的器物,绝大多数仿西亚伊斯兰地区金属制品,早在永乐时期,这种伊斯兰风格的青花器就有较多烧造,宣德时期烧造得更多。其形制有执壶、花浇、台、葫芦形扁壶、卧壶、折沿盆、鱼篓尊等。其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前所未见的。
这些风格特别的器物都是景德镇御器厂的产品,分别为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御厂旧址出土有这样的器物,有青花和白釉器两种,不过,传世品中保存的基本上都是青花器,未见白釉器。
过去对这种器物,由于缺乏证据,难以与郑和下西洋相联系,现在看来,这种瓷器,与朝廷下西洋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宣德青花蟋蟀罐传世十分稀少,以前仅见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缠枝牡丹纹,而且缺盖。
1990年代以后,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了许多宣德青花蟋蟀罐,均为残器,但极有研究价值
宣德青花瓷产品特征:
釉色 绝大多数青花瓷釉色白中闪青,少量为洁白色。小件器底多施釉,但也发现有的不施釉,大件器一般均不施釉。
造型 有的器物基本沿袭永乐旧制,同时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形制。这时期青花器的形制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贯耳瓶、胆瓶、天球瓶、折方倭角瓶、十字杆花扁腹葫芦瓶、背壶 (抱月瓶)、花浇、石榴尊、盖罐、瓜棱罐、壮罐、蟠蜂罐、鸟食缸、盖盒、八方烛台、豆钵、盂、执沿盆、花盆
其中最多的是碗和盘,还有高足碗。碗的形制至少有十多种,盘的形制也很多。
青花料 按传统研究,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国产钻料及进口料与国产料并用三种。前者发色浓艳青翠,有晕散,青色中呈宝石蓝色,常见有黑疵,有的似沁入胎骨。
国产料色泽青中略呈蓝黑色,发色不太理想,也不太稳定,进口料与国产料混用者常见国产料勾勒线条,再以进口料进行渲染
不过,对进口料单独使用的问题,有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根据上博、故宫、硅酸盐研究所景德镇等对官窑青花料的科学分析洪武、永乐皆使用高铁低锰的进口青料,宣德开始,见有国产青料的使用。
纹饰 主要有两种,一为花卉果实纹,一为龙凤纹。
花卉主要以缠枝莲、牡丹、花果葡萄为主,也有一部分是折枝花纹和缠枝花纹,但缠枝花纹要比折枝花纹作品多。
龙凤纹中以云龙、海水龙、团龙、莲龙等多种龙纹为主,凤纹除龙凤合壁纹样外还有双凤纹。此外还有狮球、海兽以及竹石芭蕉,莲池水禽、岁寒三友、八宝等纹,还有少量人物图。
上述产品永乐时也有烧造,现所见者以宣德器为多,多书有六字楷款。
边饰 与永乐器大致一样,以回纹、如意头纹、海水纹、钱纹等组成连续边饰,饰于器口沿、足沿等部位,另外还有仰覆莲瓣纹,纹饰风格已与明初作品不同,莲瓣内均填以青花。
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有“宣德年制”四字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两种。
款识书写部位很多,有横写款、直写款,有书于双圈内、单圈内、长方框内,也有无圈无框的,位置很多
已故文物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宣德年款遍器身”但这只是形容书款部位多,书款还是有规范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这一点应当认真识别。
另外款识的书写有一定的规律,规矩而工整中间绝无一划,写成“德”字,如写成“德”字者百分之百是后仿款。

正统——天顺三朝青花瓷器

过去,我们曾做过认真的器物排比工作,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青花瓷的基本特征从标型学角度排列,凡接近于宣德瓷制作风格但又不属于宣德产品的官窑,一般似可划为正统,而接近于成化风格但不应属成化的作品一般可划至天顺。
尽管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已对所谓“空白期”的官窑瓷地层进行了两次发掘,大致面貌已较为清楚,但具体繁定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的对比和研究。
之所以出现“空白期”的概念,就是因为正统——天顺官窑产品不书款,导致后人无法区别较为准确的烧造时间。不过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空白期官窑瓷器的认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先后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一起举办过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展。我们上博1995年试开放的陶瓷馆,就把部分过去未确认的产品,列为十五世纪中期的产品。

成化官窑青花瓷

永、宣青花和成化青花使用的青料不同,绘画风格也不同。永、宣青花中有部分作品探用进口的“苏麻雕青”画彩。
成化青花中除了前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揉的“破塘青”(又称“平等青”),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
青花料的改用使这时期的产品特征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一时期,改用乐平平等青后烧成的产品,色调恬淡而稳定,蓝色中略带灰青色,深沉于釉下,无漂浮感。永宣青花的黑疵特征逐渐消失
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数浅淡雅致。渲染的部分常留有明显的类似手指印或水印痕。
这种青花瓷,在元青花瓷器中就有过应用,不过所见很少。开创了青花瓷画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成化以后的许多朝代都幕仿这种画法,影响最大的是清初康熙时期,大量官窑、民窑青花瓷器上都有这种画风。而且,许多康熙民窑瓷上署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朝代款。
传世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形制多为中小型器。胎骨较薄、高足杯、瓶、洗、碟等。
从釉色看,釉面滋润,有的白中泛青,有的呈洁白色。一般作品釉内气泡较多,细小而分散。底釉在侧光下可看出微有凹凸,似水的波浪。
从纹饰看,成化青花常见有双龙纹、飞龙纹、莲花纹、团龙纹、飞凤纹、海兽纹、八吉祥纹、团花纹、缠枝瓜莱纹、缠枝花卉纹等。此外还有花鸟、花蝶、松竹梅、婴戏图、折枝花菜和波斯文、梵文等。
各类纹饰图案有深有淡,有的浓艳如永、宣作品 (这种风格早期为多),有的为淡描,线条纤细,渲染淡雅,层次分明。
造型 传世作品多为中小型器,胎骨较薄,造型精致小巧,传世以盘、碗为多,还有罐、高足杯、瓶、洗等形制

弘治官窑青花瓷

胎釉 胎釉特征与成化器大致相同,釉色有洁白和白中泛青或略呈浅灰色
形制 比成化时减少,盘和碗居多
弘治青料仍用“平等青”,发色较淡雅,后期有的器物可能因改用了江西瑞州所产的石子青而呈青中偏灰的色调,有的色调较浓重深沉
纹饰 一如成化朝常见花纹,以龙纹和花卉纹、花叶纹为多。龙纹有双龙纹、云龙纹、莲花纹,还有九龙和五龙图案,龙的形象不及成化讲究,线条较简单,嘴也较长,龙爪亦有变化,颇类鸭爪。
花卉纹中多缠枝花纹,花果纹则常见三果纹。还有见书有梵文的作品。
承上启下的总体特征 成化、弘治朝的秀丽典雅风格已渐渐地向粗放厚实的制作工艺发展,特别是由于大件作品的多量制作和厚实的胎釉,更使这时期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正德官窑青花瓷器

青料 弘治后期可能已经使用瑞州“石子青”(这种青料又叫“无名子”立于江西宜春上高县天则岗),这种料的色泽是青中带灰色,凡是呈此类色调的官窑青花很可能属正德年间烧造,至少应判断其为明中期的产物
正德青花中部分器物的发色不太稳定,青花有晕散现象,影响了纹样的清晰度。正德后期回青的进口,使景德镇部分青花瓷的色调有了新的变化,色泽浓艳,青中呈紫色
造型 与前朝相比,正德青花形制有显著的增加,造型十分丰富,除各式碗、盘外,还有梅瓶、长颈瓶、双耳瓶、双环耳瓶、扁壶、梨壶、葫芦形执壶、玉壶春式执壶、尊、砚台、花插、军持、烛台、香筒、鼓墩、大罐、方罐、圆形小罐、三足炉、三足洗、笔架等。官窑碗、碟类形制多为敞口微卷,民窑多有仿制。
纹饰 与丰富的形制相适应,这时期青花纹饰多样化,如云龙、双龙、莲龙、云凤、双凤、花鸟、海兽、鱼蟹、缠枝莲、牡丹、团花、瑞果、八吉祥、八仙人物、寿星、亭榭人物、婴戏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龙的绘制比前草率,体形较瘦削。
款识 主要是双圈六字“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
六字款均书器底,四字款有的书于琢器如瓶的肩部和洗、盆类的外口沿,有的盘底和碗心分别书有波斯文和八思巴文“正德年制”款识
约从这时期起,仿书洪武、永乐、宣德、成化等朝的伪托款开始较多出现

嘉靖官窑青花瓷

青料 早期产品可能因多使用石子青而保持着正德青花青中偏灰的风格
应当是一种青中带红紫的色调,这种青花器所用的青料是产于新疆 (一说典型嘉靖青花云南) 一带的回青,这是嘉靖最好的青料,发色浓艳,鲜丽葱翠,产品甚多。
还有一种青花器青中带蓝,较淡雅。
造型 器物形制丰富,还有许多特殊形式器物,常见有盘、碗、瓶、执壶、盒、尊、盆、炉、烛台、高足碗、爵杯、方杯等
一器多式,如瓶有玉壶春、梅瓶、双耳瓶、双环耳瓶、蒜头瓶、瓜棱瓶等,仅葫芦瓶的形式也在10种上下 (这种形制的作品大量烧造显然是迎合嘉靖帝崇尚道教出现)
执壶也有好多种形制,有的修长,有的圆胖。而罐的形状更多,达一二十种
此外,大型器在这一朝烧造最多,传世也最多,如画有云龙、鱼藻纹的大缸,口径在80公分上下的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等。

隆庆官窑青花瓷

所见隆庆青花瓷几乎全用回青料绘制,与嘉靖、万历朝相比,这时期的青花器发色更为艳丽,青中带有红紫色调,不晕散,这种色调在这一朝作品中带有普遍性。
款识 官窑款识为明清两代少见的写法——“大明隆庆年造”。通常,XX年造的款识在别的朝代大都是民窑器,但隆庆朝官款多书“造”字,不写“制”字
款识以青花为主,大多为六字双圈款,少量为双方框四字款。

万历官窑青花瓷

青料 前期官窑制品仍如隆庆朝,用回青料画彩,发色青中带红紫色调。万历三十年后,因回青料用尽而改用浙江衢州所产上等浙料。回青料因发色鲜艳自不待言,而浙料等青料的运用,使万历中晚期后官窑青花色泽呈现蓝中带灰的浅淡色调,到了晚期,其色调更显得灰暗。
造型 其时青花瓷形制多样化,仅梅瓶样式就有七八种之多,葫芦瓶有圆形、方座、细长颈等多种类型。蒜头瓶也可罗列出玉壶春、双耳、出戟等式样,其他如盘口、瓜棱、双戟耳、双环耳等,种类颇多。
罐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诸如将军罐 (也有数种)、圆腹及长圆腹罐等
其他还有许多器形,如尊、盆、提梁壶、三足炉、盖盒、蟋蟀罐、缸、烛台、鼓墩、笔架、洗及各式盘、碗
纹饰 以龙凤纹样为主流、花卉纹为次,其余如禽鸟、异兽、草虫、山水、人物等,无所不有。
常见如双龙戏珠、莲龙、团龙、蠕龙、龙凤、双凤、缠枝莲、缠枝牡丹、八宝灵芝、折枝花、瑞果、鱼藻、鸳鸯莲池、八仙、八吉祥、福寿字纹及四妃十六子等。
所绘纹饰的青料以色通常多较浓艳,但还有许多淡描青花器 (多薄胎小型器),纹样也较简单。

前些年,还是有官窑停烧于崇祯朝的说法,因为明末青花瓷器中,有制作颇为精美、书有“大明崇祯年制”款的器物。
不过,可以明确的说,万历后期,大规模的官窑青花烧造基本上停止了。

明代民窑青花瓷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明代官窑的长期烧造,留下了大量精美无比的青花瓷器,民窑器相形见绌,两者几乎缺乏可比性
但明代民窑青花瓷中还是有不少精品得到烧造,留存和发现产品中,上佳作品屡屡可见
当然,由于长期的限制和打压,民窑在夹缝中求生,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鉴赏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不必与官窑产品相比较,使用层次不同,产品质量自然不同
目前洪武-永乐墓葬中,未见同期民窑青花出土,宣德纪年墓出土品亦极为罕见。自正统开始,纪年墓葬中开始出现大量青花产品
我们可以从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明代民窑青花瓷
对明代民窑青花瓷,摈弃与官窑器相比的观念,一看产品特色,二看产品内容,三看产品韵味
事实上,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有两个时间段的产品很有特点:
1、十五世纪中期产品
2、明末至清初所谓“转变期”产品
在明初官窑大幅度烧造后短暂的放松后,民窑出现了不少精品,有一种释放艺术情绪的感受,表现文人阶层活动的产品出现了很多。当然最典型的器物是广西桂林靖江王墓出土的人物图梅瓶,还有就是过去一直定为宣德时期的“琴棋书画图大罐”,上海博物馆藏这一件十分典型
明末清初转变期的民窑青花瓷,也是在官窑基本停烧状态下,出现一种艺术魅力得以施展的状态。这时期的很多民窑青花瓷器,有一种清新活泼的感受,烧造质量也很高。《天工开物》中提到的“上品细料器”,应该就是这样的产品
当然十五世纪中期以后的成化一直到万历乃至天启时期民窑青花瓷中还是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精品,不少器物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从较多角度看,我们不必把明代每一朝的产品特征区分得十分细,大致领略明代早中期、中期和晚期的产品风格即可
当然如果能有深入细致的区分,是再好不过了,能够大致分清各时代的特点,进行收藏或研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9 14:58 , Processed in 0.1059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