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0

黄宾虹 | 孤独的艺术人生!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6 0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后来才发现这句话是当年黄宾虹对弟子王伯敏的谆谆教诲。
多年以后,王伯敏难以忘怀黄宾虹对他的深刻影响,便在《王伯敏评黄宾虹》里着重记述了恩师的艺术人生故事,王伯敏曾评价黄宾虹说:“在历史上,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这便是他的贡献。前贤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就是说,我们的创造就是做到前人所没达到的,而又为后人感到实在需要的,这才是可贵。”
如今,虽然很多人听过黄宾虹这个名字,但是人们却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作为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与人生也许更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走进。



黄宾虹「山水」

走近黄宾虹
黄宾虹,原名懋[mào]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1865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祖籍安徽歙[shè]县西乡潭渡村,潭渡黄氏自唐宋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朝历代都出许多进士举人,达官显贵、盐商巨贾不胜枚举。
先祖黄凤六是知名的新安派画家,父亲黄定华,虽是商人出身,但喜好吟诗作画,尤其擅长绘画梅竹。黄宾虹幼年时,师从才艺精通的秀才赵经田,他在父亲和老师的深刻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上绘画和篆刻。
六岁时,他就开始临摹家藏的沈廷瑞的山水画册,后又跟随倪逸甫学习绘画和篆刻。在此期间,他刻苦努力,在绘画与篆刻方面已有很大的基础。



黄宾虹

在故里旧族处,黄宾虹得以观赏所藏古代书画真迹,尤喜董其昌、查士标山水画。他对这些画作进行反复揣摩,又认真地研读了黄氏祖先的著作,这一时期虽很短暂,但让黄宾虹领悟了各家的长处、特色以及不足,这为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增加了深厚的基础。
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黄宾虹对绘画更加的努力,凡遇到名家作品,他从来不放过临摹。而后他考取金华丽正书院,肄业后便外出游览名山胜水,寻师访友,曾到杭州西湖、金华北山、安徽黄山、九华山以及浙江永康等地,并曾就师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浏览了很多金石书画,以此扩大了他的艺术视野。
其中,郑珊所画山水,沿袭龚半千的艺术风格,自然浑厚,用墨独具匠心,这对黄宾虹后来的画作影响很深。而实际上,黄宾虹先生毕生都在消化吸收创新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一直到四五十岁才开始有了明确的风格,甚至到他晚年八十多岁时依然在不断调整。



黄宾虹「国画山水」

励精图治,为国为家
青年时期的黄宾虹正处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之际,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维新派力求革新图强,黄宾虹深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时刻关心着国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黄宾虹兴奋不已,他亲自手制白色大旗,高高悬挂,以示庆祝,并积极地为倾向革命党人、宣传孙中山学说的《真相画报》写稿、插图,他先后发表了山水《焦山北望》、《海西庵》等画作,还撰写了《论上古三代图画之本原》、《论两汉石刻图画》、《论东坡开文人墨戏画》、《论徐熙黄筌花鸟画之派别》等文,以便探索国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流派演变的过程。
袁世凯上台后,《真相画报》被迫停刊,黄宾虹的探索文章暂时被中断,但他从国画的历史发展和流派演变的梳理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他吸取过往的教训,将得到的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之中,并加以印证、比较,这使得黄宾虹的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些努力也为他后来的笔法论和墨法论积累了大量的资源。



黄宾虹「博古花卉」

1915年,袁世凯意图窃国称帝,便四处派人笼络知名人士为其使用。此时的黄宾虹已经在上海名声显赫,有一天他正在家里会朋友,突然有人来告诉他说:“先生,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
黄宾虹走出来一看,原来是过去相识的人,此人正是时任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谢莲荪见到黄宾虹便说明来意:“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黄宾虹听闻后,一口回绝道:“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
送走谢莲荪后,黄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
那朋友慌忙问黄宾虹:“那你打算怎么办?”
黄宾虹淡定地说:“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



黄宾虹「行书五言诗」

以画换米,拒日聘任
1937年,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得邀请,前去北平审定故宫南迁书画,当时黄宾虹兼任国画研究室导师以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讲师。
黄宾虹刚到北平两个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年已78岁的黄宾虹想脱身离开北平,但未能如愿,只能留在北平。然而他只能“终日杜门,唯厂肆中人以金石、书画造门,无不容纳”,“日多杜门整理拙稿”。他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曾说,他是十年在京城蜗居。可见,虽然黄宾虹跟齐白石一样,都说过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
有人亲眼见到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画也没人要,可战事不断,每日三餐无法保障让黄宾虹陷入了困境。



黄宾虹「山水画」

黄宾虹所住之地有个德州卖米人,黄宾虹经常去买米,一次,刚买完五斤米,正准备付钱时,却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心中一慌,便流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
德州人看出后便说:“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黄宾虹还在摸衣袋寻找时,德州人早已挑着米担走远了。
此后,德州人时隔几日便给黄宾虹送去几斤大米,由于战事不断,黄宾虹的经济有限,根本无法负担的起米钱,为了一家人的食物,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德州人的好意。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时,黄宾虹都会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得到画后,十分感激。从此,黄宾虹就以画换米度日,也不知当时那个德州人收获了多少黄宾虹的画作啊!
在北平苦撑三年的黄宾虹境遇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面对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名画卖掉以补贴家用。此时的黄宾虹已在国际上享誉盛名,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时,专程前来请黄宾虹为其作序;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表示感谢,以表备至仰慕之情。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前来和黄宾虹商议,希望他能担任此职。
尽管黄宾虹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黄宾虹坚定地对夫人若婴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此馆长,坚辞不就。”
黄宾虹走进画室,挥笔画梅花一幅,并题诗写道:
烟云富贵,铁石心肠。  
耐此岁寒,以扬国光。  



黄宾虹「山水画」

拒日寿宴,寄情于国
1943年,年已八旬的黄宾虹在家本打算安静地过生日,但由于知名度太过,四面八方的贺电扑面而来。首先,北平名画家齐白石送来贺件,内封一幅《蟠桃图》,以祝贺黄宾虹君八十初度;北平友人傅沅叔、郭啸麓等发来请柬,内称:“设宴北海,为黄宾虹君祝贺八十寿。”;黄公渚、溥心畲、寿石工等在东四二条蛰园摆宴为先生称觞。
一时之间,黄宾虹的信函电文往来不绝,他忙的不亦乐乎。突然,一封日本人的来函,黄宾虹打开一看。里面写道:“为了共存共荣,特为黄宾虹君举行庆寿大会。”
黄宾虹看到内容后,气愤不已,他将函件直接扔到地上对夫人说:“北海和东四二条两处都是好友,我们自应全家赴宴;日本人举行的所谓‘庆寿大会’不能参加。”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黄宾虹始终坚守“青山则无衰老可忧”的信念,他将无限的爱国之情全部寄托于山水画之间,所谓黄宾虹“八十岁以后大突破”,他只要闭幕思索就会“胸贮五岳,神来笔下”。



黄宾虹「山水画」

画之以情,晓之以理
黄宾虹一生从来没有像徐悲鸿那样登高一呼过,也从来没有像齐白石那样红得发紫过。他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捉襟见肘,不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于经营和炒作的人,在赢得社会声誉方面,他不能跟张大千相比,尽管他们两个人都叫“大千”,当年黄宾虹也曾号“大千”。
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因患胃癌病逝于杭州,他的夫人宋若婴遵照遗嘱,将他所有的画作捐献给国家,可是当时国家拒绝接收,他的夫人着急不已,便不断地联系接收单位,最后联系到了浙江博物馆,可是他们对接受这些东西也不情愿,后来因为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直接过问后才勉强答应的。然而,接收过后,浙江博物馆的人连包裹都没有打开,就直接搁置在一边了。就这样,黄宾虹的画作直到他逝世三十年后才被打开包裹。而如今,他的画作却成为了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黄宾虹「山川卧游卷」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当年没有被认可的作品,恰恰是黄宾虹的最大特色。黄宾虹在绘画方面,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黄宾虹在北平的11年内,他完成了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了“水墨丹青合体”的实验。即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因受西方印象派启发,黄宾虹首次尝试了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后来,黄宾虹南归杭州后,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将金石的铿锵与夏玉的斑驳融为一体,画面的朦胧融洽更接近江南山水的韵致,笔与墨一片化机。
黄宾虹懂易经,他好像真的对命运有所卜算,他在世时曾说,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结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更由此来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黄宾虹「秋浦纪游」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黄宾虹的绘画里却有相当一批作品是没有年款的。他最后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好多都没有款,甚至没有题字,有专业的艺术评论认为,这说明先生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的求索是没有终结的。作为一个探索性、实验性的画家,黄宾虹的每张作品,或者每一个时期都处在探索和实践的状态中。
曾经有幸采访过国画大师梅默生,他曾讲述过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
他说:“因为黄宾虹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靓丽,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这三方面缺一个,我以为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或者你会怀着对他绘画的神秘感,但很难进入他的世界。在我看来,黄宾虹的一生虽然以儒学入道,但是他对道家的追求成就了他的艺术境界。”



黄宾虹

黄宾虹认为中华民族是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他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秀,无水不美,他深沉地热爱着这片土地,更热爱着这块土地所孕育的文化!
无论他的诗句“浑厚华滋我民族”还是他笔下的水墨作品无不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而当我们跨越时间的隔阂,细读黄宾虹的画作,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能读懂他骨子里的气质和这份深沉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21 09:21 , Processed in 0.9524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